第二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中国
一、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二、历史分期:
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本阶段包括的历史事件有:
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人民革命转入低潮。
2、洋务运动:这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以“自强”、“求富”为旗帜所发动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从举办军用企业到创办民用企业的学习外语的学堂,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出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生产和思想文化的发起了促进作用。
在洋务运动的全过程中,清朝统治集团的实权一直控制在慈禧太后手里,皇帝则先后为同治帝和光绪帝。
教材中提到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等。
教材中提到的名词有:总理衙门,“借师助剿”,洋务派、顽固派,近代军事企业、近代民用企业,筹划海防、北洋海军、南洋海军、福建海军、海军衙门,新式学校、留学生,“师夷长技以自强”。
3、半殖民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和半殖民地化的普遍加深。从70 年代起,世界资本主义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的侵略魔爪进一步伸向中国,发动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法战争是法国在1883年-1885年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第三次侵华战争。这时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但实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具体指挥战事的是李鸿章。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于1894-1895年发动的侵华战争,也是列强在中国近代史上发动的第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的标志。
中国抗战将领有:马玉昆、左宝贵、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其中,为国捐躯的将领有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自杀殉国的是丁汝昌;临阵脱逃的是叶志超,导致战争失败并直接向日本出卖中华民族权益的卖国者是李鸿章,放弃台湾的台湾巡抚唐景菘;反割台斗争的主要部队是刘永福黑旗军和徐骧义军。
主要战役有;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之战、辽东之战和威海之战。
不平等条约有:
《马关条约》。
教材中提到的其它名词有:台湾省,台湾巡抚;“大陆政策”,朝鲜东学党起义,三国干涉还辽,旅顺大屠杀;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4、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5、列强侵华加剧:这是指列强与清朝统治集团勾结起来,一方面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一方面利用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千方百计攫取更多的侵略特权,导致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更趋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发展着,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更主要的矛盾。从60年代起反对外国教会斗争不断深入,农民由过去把斗争锋芒主要指向封建主义转到直接指向帝国主义。
(二)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戊戌维新和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时期。本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进一步刺激了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起来。
教材中提到的名词有:资本输出(奴役性贷款、抢修铁路、强开矿山、投资建厂),势力范围、租借地,门户开放政策。
2、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戊戌变法运动:维新运动从70年代酝酿,到1898年形成高潮,同年以戊戌政变而告终。戊戌维新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最初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演习,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掀起的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目的是学习西方,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戊戌变法过程中,维新志士们办报纸,兴学堂,奔走呼号,大造变法维新的舆论,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激情,开创一代新风,掀起了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场进步的社会改良运动中,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支持变法的是光绪皇帝,地方官员中则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反对新法者则是以慈禧太后、荣禄等为代表的顽固派和出卖维新派的袁世凯等军事将领;另外,曾经加入过列强学会的地方官僚有两江总督张之洞等。
教材中提到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马建忠(以上四位为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教材中提到的其它名词有:早期维新派、公车上书、万木草堂、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维新派主办的报刊有:《时务报》、《万国公报》或《中外纪闻》、《国闻报》。
教材中提到的文献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应诏统筹全局折》、《定国是诏》及一系列的变法诏书。
3、义和团运动:在维新运动逐渐高涨的同时,广大农民群众掀起广泛的反洋教斗争,最后形成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有着较长时间的酝酿、发展过程,1898年至1900年兴起于山东,后来发展到直隶、津、京地区,到1900年前后形成高潮。义和团是广大农民、手工业者自发的反抗运动,没有纲领理论,没有形成领导核心,缺乏组织性和存在着迷信、落后等严重缺陷,但义和团农民英雄们用血肉之躯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的嚣张气焰。这段时期,代表社会进步主调的是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而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也是这首历史交响乐中响亮的谐音。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领导人有:赵三多、朱红灯、张德成、曹福田。
清政府人员中,山东巡抚毓贤主张对义和团采取安抚政策;毓贤的继任者袁世凯则进行疯狂镇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则是由“剿灭”改为“招抚”,再到绞杀;清军将领聂士成与义和团在天津并肩抗击八国联军。
教材中提到的名词有: “扶清灭洋”。
教材中提到的义和团的战斗有:冠县之战、平原大捷、廊坊杨村之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之战。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是1900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第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先后担任八国联军统帅的是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和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八国联军在天津和北京设立的殖民统治机构分别是都统衙门和联军司令部。战后,八国联军组成国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共11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面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