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时练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天津
年级: 高二
学科: 历史
资料版本: 人教普通版(下)
章: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节: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8 16:04:51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一、时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二、本期历史分期

1、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到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在万岁山吊死,共276年的历史。都城先在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2、清朝: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的后金,后金的都城先在赫图阿拉,夺取明辽河以东地区后又迁到了沈阳。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此后一直延续到19122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整个清朝的历史以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为分水岭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属于中国古代史的范畴,后期属于近代史的范畴。

三、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名词

1、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明熹宗,明神宗,明崇祯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以上为清朝前期的皇帝;清朝后期的皇帝是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共五帝。

2、文臣武将:张居正,郑和,戚继光,俞大猷,魏忠贤,郑成功。

3、农民领袖: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4、少数民族首领:也先,俺答汗,葛尔丹,渥巴锡;努尔哈赤;大和卓,小和卓;五世达赖,五世班禅。

5、民族关系:蒙古族(两次发生分裂),“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互市,呼和浩特;八旗制度,后金,满洲;康熙帝平定葛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归国;回部,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藏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册封,驻藏大臣。

6、西方列强:葡萄牙,荷兰,俄国。

7、政治:废丞相,厂卫,八股取士,三司,迁都北京;陕北起义,均田免粮,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山海关之战;军机处,文字狱,内阁,六部,理藩院。

8、经济:垦荒,屯田,推广植棉;双季稻,三季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桑,麻,棉花及棉布,焦碳,火药爆破法,苏州等三十多座城市,一条鞭法,资本主义萌芽,田赋加派与“辽饷”;更明田,摊丁入亩,地丁银,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9、重大工程:明重修长城,明成主营建北京。

10、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11、外国人:利马窦。

12、文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机制的完备,顾宪成与东林书院;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施耐庵与《水浒传》,吴承恩与《西游记》,曹雪芹、高鹗写《红楼梦》,吴敬梓著《儒林外史》,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汤显祖写《牡丹亭》,洪升写《长生殿》,孔上任著《桃花扇》,京剧;山水画,花鸟画,“吴派”画家,徐渭;石涛,朱耷,“扬州八怪”。

四、本期历史的主要特点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政治上:明清统治者在宋元的基础上,继续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基本上克服了地方军阀的割据问题。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然蕴含出现割据局面的危险。

第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君主专制极端强化。这一特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外交关系上和阶级斗争方面都突出的表现出来。   

第二、民族矛盾相对尖锐。其中有汉族与蒙古族、汉族与满洲之间的矛盾,有满洲与其它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第三、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过程中,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在元朝的基础上体现出了“统——分——统”的趋势,而地方官僚机构则基本上体现出“统——分——分”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和僵化。   

第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明清中央政府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管辖;抵抗住了外来侵略和内部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与开发了;密切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第五、农民革命斗争的水平达到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新的高度,农民起义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都明显的表现出来。       

第六、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带有更加残酷、腐朽的特点,使我国的经济文化受到更为严重的阻碍。

    2、经济上

    第一、为了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明清两代的初期,统治者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调整了生产关系,承认了广大农民在革命中所取得的权益,因而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整个社会在经济生活中争夺的焦点是土地的占有问题。

    第二、封建赋税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明清统治者仍然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则从经经济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主张。

第四、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得到缓慢发展。   

第五、南方是全国封建经济的重心。

第六、在对外贸易上,由对外开放逐渐向闭关锁国转变。

第七、明清后期都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    

第八、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宋元时期的经济成就。

    3、民族关系上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二、民族矛盾突出,民族战争也较多。其中有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矛盾,有汉族与满洲之间的矛盾,有满洲与其它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第三、各民族间友好交往更频繁、相处更加和睦,中央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的统一;支持和加强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尊重民族宗教信仰。

    第四、中央政府所进行的平定边区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斗争已经同反侵略斗争相结合。

    第五、与以前各个时期不同,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时期,各民族地区均为中央政权的行政辖区,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这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的结果。

第六、女真族(满洲)的进步历程体现出了落后的征服者反被先进的被征服者所征服的规律。

第七、民族矛盾中夹杂着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

    4、对外关系上

    第一、自明至清,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逐渐转为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

第二、中国开始遭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同时也遭到过来自日本的封建势力和海盗的侵略,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进行了坚决的反侵略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第三、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第四、加强了对周边国家反侵略斗争的无私援助。   

第五、开了以平等协商、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与周边国家边界分歧的先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

5、文化方面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的矛盾,预示维护封建制度和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即将来临。

第一、明清统治者为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推行了一种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第二、科学技术上,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在明朝进仍处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系列带结性的科学著作,但没有突破传统科学技术的范围,没有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这是由自然经济,重本抑末、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闭关政策,封建教育等因素决定的。

第三、思想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第四、文学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戏剧进一步发展,京剧形成,这些都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的社会现实。

第五、书画艺术上,山水、花鸟画在明清画坛占着统治地位,书画艺术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厚。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