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国民党方面看,这一时期是其统治日益巩固时期。一方面它积累了更丰富的反共反人民的经验;另一方面蒋介石的独裁地位逐渐形成和日益巩固。
(1)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确立了在全的统治。
(2)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领袖地位得以确立。
(3)国民党自身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分化。
第一、大革命失败前后得分化。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右派势力开始抬头。 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增强了蒋介石的实力,使国民党的构成成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许多地方军事势力未经改造就被整合进国民党,国民党内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派系关系,如在军事上有蒋冯阎桂四系,政治上有蒋胡(汉民)汪(精卫)三巨头,经济上有孔宋系,以及发展到党政CC系、政学系、黄埔系等,但更重要的是它使国民党内的阶级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增强了反动派的势力,相应地则削弱了革命力量。至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宁汉实现合流后,原来四个阶级联盟的国民党变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国民革命军成了屠杀人民镇压革命的工具。
第二、二十世纪30年代的分化。其社会根源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蒋介石国民党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国民党的这一次分化不是阶级构成的变化,而是针对日本的侵华,形成了抗日派、亲日派、亲英美派和顽固派。
(4)新加入国民党的张学良将军的三次重大行动,对中国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东北易帜;退兵关内;西安事变。
我们必须看到:张学良将军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在本质上也是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从他的行动中我们看到,在国家民族危急的时刻,阶级矛盾从属于民族矛盾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事实,我们从中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5、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统治经验。
第一、公开背弃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学说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但却以孙中山的继承者自居。
第二、大肆卖国,却努力制造对外“自主”的形象。
第三、在建立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的同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掩盖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日益萎缩的社会现实。
第四、在推行对日不抵抗政策的同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进行自我辩护。
第五、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被迫采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政策,但却又顽固地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
(四)从中国共产党的方面看,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从总体来讲已是日益走向成熟。
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毅然走上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民主革命的措施,反对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召开八·七会议,发动三大起义。
第一、从领导上看,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第二、从任务上看,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第三、从认识上看,认识到了独立领导革命的重要性和“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的道理,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第四、从道路上看,开始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2、以毛泽东为代表革命家在实践中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最后取得全国范围的胜利。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了农村,革命道路由“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
3、总结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于自己的军队(红军)的战略战术原则——游击战,使红军在与敌人的战斗中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5、建立了自己的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6、党在两次重大的失败面前,果敢地采取措施挽救了革命,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这里的两次重大失败指的是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这也是整个新民主义革命阶段中共所遭受的两次重大失败。在遵义会议上,党第一次摆脱共产国际的束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在革命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重大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7、军事上,胜利完成了长征,保存了主力红军,使中国革命实现了转危为安,又使中国革命的重心成功地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为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8、党保持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客观事实出发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这集中体现在中共处理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做到了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去调整自己党的路线,中共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由对蒋内战转为了对日外战。
召开八·七会议,发动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遍全国300多个县的多次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九·一八事变后,以大局为重,以促成全民族的抗日为主要目标,一方面针锋相对,继续进行反“围剿”作战,坚持反蒋;一方面提出了“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和行动纲领,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怒潮;三是派大批干部到东北去组织抗日游击队,后又将其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武装抗击日本的侵略;四是团结国民党内要求抗日而对蒋介石顽固派不满的爱国力量,如冯玉祥、蔡廷锴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主导地位。发表《八一宣言》;领导一二·九运动;召开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发表抗日通电,并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承认国民政府领导,军队接受改编。
四、1931年至1932年中国国内状况发生的变化及其造成的影响。
1、从国民党方面看:
第一、蒋介石坚持内战政策。在新军阀混战中蒋介石取得优势地位后,蒋介石调集重兵先后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日本乘机发动了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并建立伪满洲国,发动一·二八事变。
第二、面对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妥协卖国,推行不抵抗政策。使日本顺利侵占东三省;又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允许日军暂驻上海。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蒋介石的卖国政策使国民党内部开始发生分化,一些爱国官兵不执行中央命令,奋起抗击日本侵略。
第三、国民党进一步分化。出现亲日派、亲英美派、由爱国官兵组成的抗日派。
2、从中国共产党方面看:
第一、中共党内王明“左”倾路线开始占据统治地位,推行冒险主义方针。白区党的地下工作遭到严重的破坏;九·一八事变后,提出“武装保卫苏联”口号,未能调动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左倾关门主义也限制了人民抗日热情的高涨。
第二、红军反“围剿”斗争继续取得胜利。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继续发展和壮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3、从国内矛盾状况看:
第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向中日民族矛盾转化。日本侵华使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重新调整,且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怒潮,开始了局部地区的抗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