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最深刻的变化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学案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天津
学科: 历史
分类: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8 17:10:16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50多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实现了以革命为主题到以发展为主题的转换。

1、在对马克思主义根本道理的理解上,是实现了由“造反有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转换。

2、在对唯物史观核心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上,实现了由强调阶级斗争理论向强调生产力理论的转换。

3、在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侓的理解和运用上,实现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从倚重矛盾的斗争性到重视矛盾的同一性的转变。

十九、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统一祖国问题的战略思考的异同。

1、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点,集中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一百多年来,外国侵华势力或反华势力对付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以华制华”、“分而制之”,历史的教训绝不可忘记。

2、他们关于祖国统一的战略思考,由于时代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也各有不同点。对于台湾问题,毛泽东在一个时期主张以武力解决为主,但从不排除在可能条件下以和平方式解决;邓小平鉴于国内形势的变化,适时的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但也始终不作放弃武力解决的承诺;江泽民则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态势,把邓小平提出的这一方针加以深化,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对策和做法。

3、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毛泽东、周恩来时代的后期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国两制”的雏形,邓小平使之走向完善化、科学化和理论化,江泽民则是使之走向实践化的推动者和执行者。江泽民在台湾问题上,还回答了未实现统一前的过渡时期“怎么办”的问题。

4、关于战略思想和策略思想的具体运用问题。“一个中国”是战略目标,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进程中,又随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在政策和策略上灵活地加以调整和运用。

二十、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文化选择。

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危机。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而作为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反转过来为之服务的传统文化,已不能回答和解决社会所面临的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等问题,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步发展和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需要进行革新转化。同时,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也随之涌入。西方文化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当这种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迫使中国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

1、三次文化选择。

1)面向西方的文化选择。

中国近代第一次文化选择方向是向西方学习,建立和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文化,这是在西方列强冲击下被迫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支路的选择。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在近8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为向西方学习,建立和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文化作出了巨大努力。在这80年里,先有林则徐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接着洋务派提出和实践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早期维新派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学习西方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把洋务派的学习“西技”发展为学习“西政”,他们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鼓吹君主立宪,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的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革命”等相继而起,中国的资本主义新文化初步创立起来。二十世纪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逐渐代替改良思潮而成为时代的主流,一批著名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出版,国人日益觉醒,民主共和的呼声日渐高涨。辛亥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个性主义、科学、民主三个响亮的口号,极大的促进了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科学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增强。

以上这些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指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挥了近代启蒙作用。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形成了强大阻力,中国试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挽救危亡、富国强兵的努力没有取得成功,面向西方的文化选择逐步让位于面向俄国的文化选择。中国资本主义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为后来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两个严重隐患:一是对封建文化批判的不彻底,传统文化中的惰性长期潜藏在社会中,并不时迸发出来,危害极大;二是对先进的西方文化学习不够,西方文化的精华长期被拒之门外,损失巨大。

2)面向俄国的文化选择。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地把视线由西方转向俄国,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的科学社会主义。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中国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便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指导思想,从而改变了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方向,即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文化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二次文化选择。中国新文化从五四运动后便开始了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但在很长时期中是不自觉的,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后,新文化才自觉地沿着这个方向前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清除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势力,批判封建买办思想文化,建立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政治思想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工农文化教育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并对知识分子实行“争取、团结、改造”的政策,成效十分显著,新民主主义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不是新文化发展方向的转变,而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自然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它使文化事业从少数人掌握、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转变为由多数人掌握、为全体劳动人民服务,因而极大地解放了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总之,从五四运动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选择方向是向俄国学习,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这次文化选择,对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及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由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间太短,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又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干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存在许多严重问题,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文化发展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长期在中国社会中潜藏的文化惰性一齐迸发出来,出现了无数文化观念上的颠倒错乱。

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选择。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以“苏联模式”为标志的传统社会主义出现了空前的发展性危机,发生了苏东巨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尽管在某些方面实行了与苏联不同的做法,但并没有从总体上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加之极“左”思潮的干扰,进入70年代后期便出现了危机,经济陷入崩溃边缘。传统社会主义发生危机,从文化上讲,是教条主义造成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试图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马克思所说的从根本上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传统社会主义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也开始了新的文化选择。这次文化选择同面向西方、面向俄国的文化选择不同,它具有更加宏阔的视野,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从传统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初步形成。党的十五大第一次从理论上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科学的概括,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录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横空出世,有其深厚的渊源: 第一、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