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既定方针。(2)主要原因:1927年东方会议——侵占满洲。(3)直接原因:转嫁经济危机。(4)客观(外部)原因:欧美列强无暇东顾;蒋介石忙于围剿红军。
2、经过:1931、9、18 柳条湖事件——占沈阳
3、结果:东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1932年伪满洲国(溥仪)——傀儡政权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是导致东三省很快沦陷的主要原因。 蒋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本性决定;具体而言:(1)认为敌强我弱,抵抗亡国;(2)寄希望于国联调停;(3)视共产党和人民力量为心腹之患;(4)企图牺牲局部保全局。
二、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一)原因:1、日本侵略、蒋介石不抵抗导致民族危机严重。2、中共发表抗日宣言的推动
(二)概况:1、东北人民、部分东北军:义勇军——最早兴起的地方;2、中共: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 3、民主爱国人士:1932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宋、蔡、杨 4、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华北:1933年吉鸿昌(共产党员)冯玉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华东:1933年蔡廷锴、李济深——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特点:地域广、阶层多、抗日反蒋(注意:不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
第四节 红军长征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实质:对日妥协、对内剿共; 2、表现:(1)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失败——红军由周恩来、朱德指挥(2)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失败,原因是左倾错误导致(3)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4)围攻西北红军(5)1935年《何梅协定》(6)镇压一二·九运动
3、放弃标志: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蒋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二、红军长征: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客观——敌强我弱;主观(根本)——王明左倾错误:进攻中冒险主义、防御中保守主义。
2、经过:(1)初期失利——左倾错误:逃跑主义 (2)历史转折——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 内容:纠正博古等在军事、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思想错误肃清——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纠正左倾领导,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理由:独立自主、妥善解决);生死悠关转折点。 (3)走向胜利:四渡赤水——打乱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渡大渡河、夺沪定桥、过雪山、草地……(注意顺序) (4)胜利标志:中央红军胜利:35年10月陕北会师;完全胜利:36年10月会宁会师(一、二、四方面军)
3、意义:要点:(1)粉碎企图、转危为安(2)保存精华、构成主干(3)宣传主张、播下种子
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华北事变:
1、概念:日本为侵占华北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
2、表现:(1)大举入关、威胁平津(2)《何梅协定》——河北为非武装区、取缔抗日活动
(3)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3、影响: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二、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依据: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初步提出:1935年《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3、正确确定:1935年瓦窑堡会议(口号——反蒋抗日)
4、理论基础:毛《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5、意义: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一二九运动:
1、背景:(1)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华北危机严重。(2)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剧危机(3)中共《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推动
2、概况:1935年12月9日 北平 学生 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
3、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四:西安事变:
1、背景: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涨;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实现了团结抗日、停止内战;蒋介石不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3、反响:亲日派何应钦为代表: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主张和平解决;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代表——周恩来。
4、结果:和平解决:蒋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标志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5、意义: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7~1945.8)
注:防御阶段(教材第一节 37.7~38.10)相持阶段(教材第二、三节和第四节大部分38.10~45.8)反攻阶段(教材第四节最后部分45.8)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
一、日本全面侵华: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同时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日本占领平津后向华东——“八一三事变”(1937年 上海——国民党组织淞沪会战失败,随后南京失陷——日军疯狂大屠杀)、华北(侵入山西——国民党组织太原会战失败)两个方向重点进攻,企图速决战,三个月灭亡中国。
2、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至此日军已占领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一)原因:1、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中共积极倡议和推动
(二)过程:1、初步建立:(1)初步提出:1935年《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正式确定: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3)理论基础:1935年底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4)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正式建立:(1)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3)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改编成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3)建立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三)意义:中国实行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的全民族抗战,最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四)特征:1、建立:中共倡议、推动;2、目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其汉奸。3、阵营:工、农、小资、民族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新英美派等;4、合作形式:党外合作(中共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合作基础:抗日救国(无明确的合作纲领)5、中共政策:坚持领导权(坚持对自己军队和政权的领导)6、结果:成功——赢得抗战胜利——原因:民族矛盾始终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为维护统一战线的努力。
三、正面战场的抗战:
1、片面抗战路线:(1)内容:只依靠政府和军队(2)原因:阶级本性决定
2、抗战概况:(1)37、8—11月淞沪会战——失败;(2)37年太原会战(国共配合较好战役)——失败。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3)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李宗仁指挥
3、评价:(1)抗战态度比较积极,挫败日本速决战企图,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洛川会议确定,即人民战争路线。
2、抗日根据地建立:八路军建立的第一块是晋察冀;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五、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年春 驳斥了“速胜论”、“亡国论”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途径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