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一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二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三 |
人教普通版(全一册)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必修一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二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三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北师大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选修1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2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3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4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5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6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演变及发展 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 西藏地区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史 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外交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及与主要世界大国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忽必烈改制 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综合认识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先师孔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赋税制度 孔子与老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的戏剧 中国古代史学 历史与历史重现 人类的起源 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二里头文化与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和非洲文明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非洲和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 遗产代表和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鸦片战争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抗日战争 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祖国的统一大业 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活动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维新变法运动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罗马法 关于东西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雅典城邦的兴起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拉美独立运动 欧洲宗教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英雄甘地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世界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体系 近代以来至20世纪上半期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联合国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重要的国际会议 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大国间的双边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特征和发展概况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色彩 启蒙运动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生物进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文学的繁荣 美术的辉煌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影视艺术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英、法、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晚明科技群英 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地质之光”李四光 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 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三轮综合复习 |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高考历史指导 高考历史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九一八事变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重庆
所属阶段: 一轮基础复习
年级:
学科: 历史
资料版本: 标准实验版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8 17:48:26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1、原因:(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既定方针。(2)主要原因:1927年东方会议——侵占满洲。(3)直接原因:转嫁经济危机。(4)客观(外部)原因:欧美列强无暇东顾;蒋介石忙于围剿红军。
2、经过:1931、9、18  柳条湖事件——占沈阳  
3
、结果:东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1932年伪满洲国(溥仪)——傀儡政权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是导致东三省很快沦陷的主要原因。  蒋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本性决定;具体而言:(1)认为敌强我弱,抵抗亡国;(2)寄希望于国联调停;(3)视共产党和人民力量为心腹之患;(4)企图牺牲局部保全局。
二、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一)原因:1、日本侵略、蒋介石不抵抗导致民族危机严重。2、中共发表抗日宣言的推动
(二)概况:1、东北人民、部分东北军:义勇军——最早兴起的地方;2、中共: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    3、民主爱国人士:1932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宋、蔡、杨  4、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华北:1933年吉鸿昌(共产党员)冯玉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华东:1933年蔡廷锴、李济深——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特点:地域广、阶层多、抗日反蒋(注意:不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


第四节  红军长征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实质:对日妥协、对内剿共;    2、表现:(1)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失败——红军由周恩来、朱德指挥(2)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失败,原因是左倾错误导致(3)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4)围攻西北红军(5)1935年《何梅协定》(6)镇压一二·九运动  
3
、放弃标志: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蒋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二、红军长征: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客观——敌强我弱;主观(根本)——王明左倾错误:进攻中冒险主义、防御中保守主义。
2、经过:(1)初期失利——左倾错误:逃跑主义   (2)历史转折——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  内容:纠正博古等在军事、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思想错误肃清——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纠正左倾领导,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理由:独立自主、妥善解决);生死悠关转折点。  (3)走向胜利:四渡赤水——打乱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渡大渡河、夺沪定桥、过雪山、草地……(注意顺序)  (4)胜利标志:中央红军胜利:35年10月陕北会师;完全胜利:36年10月会宁会师(一、二、四方面军)
3、意义:要点:(1)粉碎企图、转危为安(2)保存精华、构成主干(3)宣传主张、播下种子

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华北事变:
1、概念:日本为侵占华北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
2、表现:(1)大举入关、威胁平津(2)《何梅协定》——河北为非武装区、取缔抗日活动
(3)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3、影响: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二、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依据: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初步提出:1935年《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3、正确确定:1935年瓦窑堡会议(口号——反蒋抗日)      
4、理论基础:毛《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5、意义: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一二九运动:
1、背景:(1)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华北危机严重。(2)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剧危机(3)中共《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推动
2、概况:1935年12月9日  北平  学生  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
3、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四:西安事变:
1、背景: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涨;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实现了团结抗日、停止内战;蒋介石不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3、反响:亲日派何应钦为代表: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主张和平解决;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代表——周恩来。
4、结果:和平解决:蒋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标志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5、意义: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7~1945.8)

注:防御阶段(教材第一节 37.7~38.10)相持阶段(教材第二、三节和第四节大部分38.10~45.8)反攻阶段(教材第四节最后部分45.8)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
一、日本全面侵华: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同时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日本占领平津后向华东——“八一三事变”(1937年  上海——国民党组织淞沪会战失败,随后南京失陷——日军疯狂大屠杀)、华北(侵入山西——国民党组织太原会战失败)两个方向重点进攻,企图速决战,三个月灭亡中国。
2、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至此日军已占领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一)原因:1、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中共积极倡议和推动
(二)过程:1、初步建立:(1)初步提出:1935年《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正式确定: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3)理论基础:1935年底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4)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正式建立:(1)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3)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改编成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3)建立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三)意义:中国实行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的全民族抗战,最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四)特征:1、建立:中共倡议、推动;2、目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其汉奸。3、阵营:工、农、小资、民族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新英美派等;4、合作形式:党外合作(中共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合作基础:抗日救国(无明确的合作纲领)5、中共政策:坚持领导权(坚持对自己军队和政权的领导)6、结果:成功——赢得抗战胜利——原因:民族矛盾始终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为维护统一战线的努力。
三、正面战场的抗战:
1、片面抗战路线:(1)内容:只依靠政府和军队(2)原因:阶级本性决定
2、抗战概况:(1)37、8—11月淞沪会战——失败;(2)37年太原会战(国共配合较好战役)——失败。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3)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李宗仁指挥
3、评价:(1)抗战态度比较积极,挫败日本速决战企图,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洛川会议确定,即人民战争路线。
2、抗日根据地建立:八路军建立的第一块是晋察冀;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五、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年春  驳斥了“速胜论”、“亡国论”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途径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