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一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二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三 |
人教普通版(全一册)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必修一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二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三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北师大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选修1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2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3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4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5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6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演变及发展 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 西藏地区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史 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外交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及与主要世界大国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忽必烈改制 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综合认识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先师孔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赋税制度 孔子与老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的戏剧 中国古代史学 历史与历史重现 人类的起源 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二里头文化与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和非洲文明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非洲和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 遗产代表和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鸦片战争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抗日战争 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祖国的统一大业 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活动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维新变法运动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罗马法 关于东西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雅典城邦的兴起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拉美独立运动 欧洲宗教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英雄甘地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世界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体系 近代以来至20世纪上半期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联合国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重要的国际会议 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大国间的双边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特征和发展概况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色彩 启蒙运动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生物进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文学的繁荣 美术的辉煌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影视艺术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英、法、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晚明科技群英 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地质之光”李四光 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 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三轮综合复习 |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高考历史指导 高考历史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重庆
所属阶段: 一轮基础复习
年级:
学科: 历史
资料版本: 标准实验版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8 17:49:14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一、新中国的成立与历史意义
(1)成立的历史条件
军事: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政治: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
理论基础: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与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民心: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
(2)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新中国;通过《共同纲领》;确立国旗、国徽、国歌;选举。
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国内:推翻三座大山,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世界: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
二、新政权的巩固
1、  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大陆统一
2、  抗美援朝——民主革命的继续
原因:美帝国主义出兵朝鲜,威胁我国安全
概况:1950——1953年,美国最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意义:保家卫国;打击美国侵略政策;提高中国声望;赢得和平的国际环境。
3、土地改革:——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属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目的: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时间:从1950年夏天至1952年夏天
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特点: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意义: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4、  镇压反革命:
原因:反革命分子的破坏,威胁新政权
时间:1950年——1951年
意义:基本肃清反革命残余,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5、“三反”、“五反”斗争
原因:不法资本家的进攻;贪污浪费现象的出现
内容:“三反”(国家机关与企业)、“五反”(不法资本家)
意义: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对社会主义的进攻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十分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外有帝国主义阵营的仇视、孤立,封锁与包围;内有国民党残余军队和特务土匪的威胁与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政权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中共为巩固政权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斗争——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这些斗争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
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
原因:内战、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的掠夺
二、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原因:没收官僚资本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性质: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意义:政府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飞涨
措施:进行“银元之战”——行政手段;“米棉之战”——经济手段
实质:与投机商人争夺市场领导权
结果:稳定了物价,赢得了民心
(2)原因:建国初期,财经困难
措施:中央统一管理全国财经
结果:财政收支平衡,财政开始好转
3、合理调整工商业
原因:建国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中有重要作用;使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措施: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
实质:把私人经济纳入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结果:初步改变了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恢复发展生产
农村: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城市: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树立了工人阶级在工矿企业中的领导地位)
三、结果和意义: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获得根本好转,为国家开展计划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1949——1956年)
一、制订路线和计划
1、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制订
(1)条件: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固;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内容:实现国家工业化,并逐步实现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4)特征: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制定“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实行三大改造
二、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  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实质)
(1)农业的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工业化进程
概况──(方针、原则、方法)三个阶段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影响了工业化进程
特点:赎买政策(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宪法,接受改造)
(3)结果及意义: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2、  工业建设的成就: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一五计划重点在东北地区)

三、民主政治建设——一届人大的召开
1、  时间、地点:1954年北京
2、  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社会形态与原则不同于《共同纲领》)


重点阐释
1、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而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起来。因此,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是总路线的主体。三大改造是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3、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具体表现须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具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五种经济形式并存。虽然社会主义经济居于主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很大的比重。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内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分,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