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苏共“二十大”:中共不同意全盘否定斯大林,但也由此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的经验,探索符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成功与失误并存
(1)含义: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农村改革
①原因:人民公社的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到1978年.全国尚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②概况:安徽、四川等省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全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正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城市改革
①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逐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1985年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③意义: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2.对外开放
(1)原则:平等互利。
(2)措施
①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②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被正式确定为经济特区。
③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直──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成就
1.农业方面
(1)粮棉产量稳步增长,已跃居世界首位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些年,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
2.工业方面:建成了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
3.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科教文化事业得到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
重点 阐释
1.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力.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之处
(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结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厂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典例剖析
[例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背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2)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负起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历史重任。
2.提出: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3.意义:这一理论,成为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
1.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背景:在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的过程中,由于极少数人的煽动,出现摆脱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
(2)提出: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确方向,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此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多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性。
2.平息政治风波
(1)背景:由于当时党的领导人对四项基本原则贯彻不力,加之国际环境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愈演愈烈,导致1989年中国出现了一场政治风波。
(2)概况:党中央及时采取措施,平启、了这场风波,捍卫了社会主义政权,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