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目的、内容、意义)
B.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背景、建立概况:时间、名称、领导人、首都)
三、“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 “九?一八”事变
(1)背景
日本 :A、既定政策:大陆政策与1927年东方会议 B、经济危机的打击
中国: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与根据地
国际: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顾及
(2)时间及经过
(3)日本发动事变的目的
(4)结果
A.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
B.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C.李顿高空调查团及报告实质
D.中日民族矛盾地位开支上升
5)不抵抗政策的实质:对日妥协,对内剿共,反映其阶级本质
2.“一?二八”事变
(1)背景
(2)时间及经过(十九路军)
(3)日本发动事变目的
(4)结果
日本阴谋一时难以得逞
“攘外必先安内”,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丧权辱国
3.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一?二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
(2)东北:
A、抗日义勇军(自发)
B、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中共领导,成为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及其领导人
(3)国民党内爱国力量
A、北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时间、领导人、战果、败因)
B、南方 ①初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时间、领导人、概况)
②上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时间、地点、领导人、贡献)
四、红军的战略转移:长征
1.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背景、内容、实质、行动:第四、五次围剿)
2.第四次反“围剿”
(1)背景 A.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
B.左倾错误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王明等人剥夺毛泽东的领导权
(2)时间:1932年秋-1933春
(3)结果及其原因
3.第五次反“围剿”
4.红军长征
(1)原因 (2)时间:1933年10月-1934年10月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
5.遵义会议
(1)背景
长征初期失利与占领遵义
广大党员将士对左倾错误的认识,要求改变党的领导
(2)召开:时间、地点
(3)主要内容
(4)意义
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
(1)背景A.1935年华北事变(时间、地点、后果:民族危机加深与中日矛盾升至主要地位)与“华北省自治”
*B.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
C.共产国际“七大”
(2)制定
A.1935年“八一宣言”(内容)
B.1935年底,瓦窟堡会议制定方针
C.会后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该方针的理论基础
2.“一二?九”运动
(1)背景与领导:华北事变后,中共领导学生运动
(2)时间 (3)口号 (4)意义
*与“五四运动”作个比较(背景、领导、参加者、口号、对象、意义)
3.西安事变:其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1)背景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西北实现联合抗日
(2)爆发 (3)和平解决(国内外各方面的态度) (4)意义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阶段特征:
1.抗战中出现两个战场,两者在抗战路线,方式、效果上存在很大差别,但都为抗战做出贡献。
2.抗战既是中国人民队伍史上反帝斗争的继续,又是场反法西斯战争,并同世界其他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联成一体。因此,中国的抗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的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对中国抗战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日本企图完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构成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秋)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时间、目的、意义、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