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一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二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三 |
人教普通版(全一册)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必修一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二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三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北师大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选修1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2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3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4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5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6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演变及发展 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 西藏地区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史 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外交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及与主要世界大国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忽必烈改制 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综合认识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先师孔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赋税制度 孔子与老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的戏剧 中国古代史学 历史与历史重现 人类的起源 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二里头文化与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和非洲文明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非洲和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 遗产代表和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鸦片战争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抗日战争 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祖国的统一大业 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活动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维新变法运动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罗马法 关于东西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雅典城邦的兴起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拉美独立运动 欧洲宗教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英雄甘地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世界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体系 近代以来至20世纪上半期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联合国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重要的国际会议 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大国间的双边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特征和发展概况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色彩 启蒙运动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生物进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文学的繁荣 美术的辉煌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影视艺术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英、法、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晚明科技群英 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地质之光”李四光 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 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三轮综合复习 |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高考历史指导 高考历史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中华民国成立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学案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安徽
所属阶段: 一轮基础复习
年级:
学科: 历史
资料版本: 人教版(上)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9 18:08:38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5.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答案:A

解析:中华民国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与美国相仿。故答案为A

61913年袁世凯在一次演说中提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说其内容规定,束缚政府,让他身受苦痛。这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

A.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实行责任内阁制

C.缩小内阁权力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缩小总统权力,扩大内阁权力,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

7.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A.总统  B.参议院

C.总理  D.国民全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对《临时约法》内容和实质的认识。《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权当属国民全体。

8.在1912年和1913年,他们凭借技能和勇气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但西式的民主制度马上证明太洋化、太新型和太软弱,难以负担他们托付的重任。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  )

A.维新派  B.革命派

C.立宪派  D.中国共产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12年和1913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最终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故选B

9.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B.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

C.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D.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最终的结局是失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对人们的思想起了解放作用。

 

 

知识点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0.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

A.推翻了延续两千年的专制帝制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民主自由的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

答案:A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变,其他几项成果都是在此基础上获得的。

11.画报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和知识,具有报道、宣传、教育和艺术欣赏的功能。右面画报传播的主要信息和知识不包括(  )

A.武昌起义已经爆发

B.袁世凯已通电赞成共和

C.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D.孙中山承诺有条件让位

答案:B

解析:逼迫清帝退位是袁世凯登上临时大总统宝座的重要步骤,在清帝下诏退位后袁世凯才通电赞成共和,B项说法错误。答案为B

12.有人说:“100年前,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100年后,新时代还在路上。这里的两个时代分别是指(  )

A.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B.君主专制时期、人民民主时期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闭关锁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解析: 辛亥革命埋葬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社会,由此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闭关锁国被打破的标志是鸦片战争,排除D项。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1010日,驻守武昌的新军第八营的士兵程正瀛开枪打死反动军官,熊秉坤随即赶来,鸣笛聚众,宣布起义。城内外各路革命军纷纷起义响应,首先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然后攻打总督衙署。第二天清晨,一面十八星大旗飘扬在黄鹤楼上,宣告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发生在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御侮道路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56条。它明确宣布,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迁徙、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宗教信仰的自由和选举、被选举、考试、请愿、诉讼的权利,以及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进步的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在武昌率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谁制定、谁颁布的。为什么说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答案:(1)清政府派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由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由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许多民主权利;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地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因而,《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回顾辛亥革命》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发行机构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三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其突出表现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试结合材料三说明理由。

答案:(1)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

(3)①观点:不赞成。理由:尽管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其仍具有伟大的历史功绩:a.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c.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基本因素是(  )

A.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B.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活动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解题切入点是要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发展特征,然后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进行分析。

2.《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1月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这表明(  )

A预备立宪破产 B.共和思想影响扩大

C.清朝统治覆灭      D.该报为革命派所掌控

答案:B

解析:1911预备立宪破产,19122月清帝退位,清朝统治覆灭,故AC错误;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以至于支持清廷的报纸都改变了立场,故B正确。D不能由材料得出。

3.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爆发,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关键信息: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题干反映在谣言的背景下,致使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ABC无从反映。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