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一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二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三 |
人教普通版(全一册)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必修一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二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三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北师大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选修1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2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3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4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5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6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演变及发展 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 西藏地区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史 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外交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及与主要世界大国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忽必烈改制 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综合认识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先师孔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赋税制度 孔子与老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的戏剧 中国古代史学 历史与历史重现 人类的起源 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二里头文化与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和非洲文明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非洲和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 遗产代表和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鸦片战争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抗日战争 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祖国的统一大业 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活动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维新变法运动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罗马法 关于东西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雅典城邦的兴起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拉美独立运动 欧洲宗教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英雄甘地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世界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体系 近代以来至20世纪上半期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联合国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重要的国际会议 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大国间的双边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特征和发展概况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色彩 启蒙运动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生物进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文学的繁荣 美术的辉煌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影视艺术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英、法、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晚明科技群英 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地质之光”李四光 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 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三轮综合复习 |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高考历史指导 高考历史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抗日战争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学案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福建
所属阶段: 一轮基础复习
年级:
学科: 历史
资料版本: 人教版(上)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9 18:15:33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也是一段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不断明晰和加强的时期。以下事件中最有助于强化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是在外族侵略下逐渐形成和强化的。其中灾难最深重的是日军侵华,其造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危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全民族抗战,C项符合题意。

2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与其进行秘密接触,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民族危机促使国共寻求合作

D.中共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时间“1935和蒋介石秘密接触中国共产党要求谈判可知,此时国共两党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蒋介石虽尚未放弃武力剿共的方针,但民族危机促使国共寻求合作,排除A项,选C项;B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3.蒋介石曾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密电中沈阳日军行动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一五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七七事变

答案:A

解析:依据沈阳可知本题选A,其他三项事发地分别在武汉、上海、卢沟桥。

419384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补充抗战部队;对于华侨回国效力疆场者……施以特殊训练……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这主要反映了抗战初期国民党(  )

A.完全放弃了其片面抗战路线

B.加强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战

C.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

D.在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完全放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国民党主张联合所有抗日力量,而不仅仅是加强同共产党的合作,故B项说法不全面;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抗日武装,等等,可以说明此时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故C项正确;D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错误。

5.日本防卫厅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写道:在治安战期间的华北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该材料评述的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抗日游击队

C.中国远征军

D.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

答案:B

解析: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不可靠”“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敌后战场上的游击战争,故B项正确。

6.人民网对某战役评价道: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115师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阎锡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能反映这一合作典范精神的是太原会战,而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中的一个战役,故A项正确。

7.胡锦涛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B.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实现第二次合作的相关史实。BD是抗日战争时期基本的史实,A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评价。C是史实性错误,国共两党军队是各自领导。

 

 

知识点二

 日军的滔天罪行

8.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其中抗日战争期间制造的最大惨案是(  )

A.南京大屠杀

B.旅顺大屠杀

C.潘家峪惨案

D.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答案:A

解析: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制造的最大惨案是南京大屠杀。

9.据史料记载,日军在江河边设一种电磨,将人捉到后,投入磨中,人即变成肉酱,然后用水一冲,踪迹全无。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江边黑河公园内,就有一座日本关东军设的电磨绞肉机,绞死成千上万的中国同胞。后从电磨的地洞里发现有好几麻袋被绞死者的名签。该史料(  )

记载了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人民的屠杀 控诉了日本法西斯的罪行 揭露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 有助于人们反思历史、珍惜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史料中记载的地点黑龙江等信息可知,日军在东北地区对中国人进行了野蛮杀戮,此行为最早可追溯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因此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为D

 

 

知识点三

 抗战的胜利

101940722日朱德、彭德怀等发布命令说: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太路。按照上述命令发动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  B.武汉会战

C.百团大战  D.徐州会战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0。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徐州会战发生于1938年,ABD三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

11.仅以不满一千人之兵力,击溃日军第33师团主力,救出被围数日之英军七千余人及被俘虏的美国传教士和驻缅甸的新闻记者五百余人。材料所叙述的部队最有可能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救出被围数日之英军”“驻缅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赴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故B项正确。

12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  )

A.《甲午悲歌》  B.《台湾沦陷》

C.《珍珠港祭》  D.《日寇投降》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降旗”“武运凋残”(日本天皇及军队希望武运长久)大和魂葬可以判断,这首诗反映的是日本在二战中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史实,题目应该是《日寇投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78)

材料二 19378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的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3)材料三中,毛泽东提出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主要依据有哪些?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1)①主张: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原因: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2)①方针:反对速战速决战略,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原因:对中日两国国情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敌强我弱,不能速战速决;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持久作战的条件。

(3)①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大规模的战役;中国共产党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

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

(2)材料一中两党关系比较好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分析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担负敌后战场作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对日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1)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

(2)目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作用: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歼灭大量日伪军,后期成为抗战主战场。百团大战。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正确的军事策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