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解析】 主要出发点即主要目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 A
2.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解析】 解题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据所学知识,A项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答案】 A
3.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商鞅变法引起了旧贵族的怨恨,A项与变法内容不符,可排除。B、C、D三项均为变法的内容,注意选出与旧贵族利害关系最密切的一项。
【答案】 D
4.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走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解析】 商鞅变法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 A
5.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 (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深层次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题干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秦法不败”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也说明变法者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好结果及自食其果。
【答案】 C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最深刻的措施是( )
A.军功爵制 B.什伍组织
C.废除井田 D.建立县制
【解析】 因为废井田,直接废除了奴隶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
【答案】 C
7.有关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县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 ②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 ③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国君直接任免地方官,这样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B
8.“(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 )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史实和阅读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实行连坐法指“道不拾遗,山无盗贼”;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指“家给人足”;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指“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答案】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