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辛亥革命
一、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邹容、陈天华、章炳麟)
三、领导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
四、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五、★★P.36准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
1905年,孙中山联合革命力量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其革命纲领是: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提出的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是《民报》
“三民主义”有新旧之分,旧“三民主义” 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六、★★P.37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P.37)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攻占汉口和汉阳,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P.38)1912年元旦,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产生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七、P.38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八、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其它原因:帝国主义的破坏;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九、★★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十、认识: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一、P.40背景: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②袁世凯复辟帝制,在中国掀起了“尊孔”、“复古”思潮。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
三、领导力量:开明知识分子
四、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目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矛头直指封建尊孔复古逆流。
六、P.40开始:《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办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七、P.41主要内容:前期: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八、P.40主要阵地:《新青年》
九、P.41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①陈独秀在《新清年》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②李大钊创办了《每周评论》,并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歌颂十月革命。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④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⑤蔡元培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广泛吸纳新思想,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等。
十、P.42性质:思想大解放运动
十一、实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斗争
十二、★★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P.42地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P.42作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及影响
名称
|
时间
|
条约
|
内容
|
半殖民地影响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1840---1842
|
《南京条约》
|
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0
|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爱珲条约》
|
|
进一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
|
《马关条约》
|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八国联军侵华
|
1900—1901
|
《辛丑条约》
|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认识(启示、感悟):
1. 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是中国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3.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屡次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