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一、★★P.42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包产到户”)
(1)背景和原因:人民公社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尝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3)扩大:随后在党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含义:土地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交够国家,留足集体的,余粮自主支配。
(5)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和农村富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及其影响:①建过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②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扩大公有制程度,严重措施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次严重失误;④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P.4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
1、重点:国有企业——(92年以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
2、主要措施: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92年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中小企业采取改组和合并。
3、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意义: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P.43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为我国经济发展引进了外资和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后来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P.45---5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P.48①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
P.48②1979年,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P.48③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P.48④1987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P.49⑤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P.50⑥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
1、P.56背景和原因: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P.56、措施:(1)政策: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实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P.56成果:现在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4、P.56意义: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
一、★★P.60“一国两制”
(1)提出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
(2)P.60根本出发点: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
(3)P.60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实践成果:港澳回归
(5)P.60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2、理论基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P.61回归盛典: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七上P.106①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
②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此后,历代政府更是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七下P.68③元朝时,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七下P.104④明朝时,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七下P.104⑤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立行省。
八上P.17⑥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⑦1945年,中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
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八上P.95)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分开,(八下P.7)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
二、P.65中共三代领导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和努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P.65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P.65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P.65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P66④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P.66⑤2000年3月,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
⑥2004年3月14日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P.66①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P.66②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两会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P.67③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④2008年底,大陆和台湾实现了“大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四、目前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1)历史因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根本因素:海峡两岸同根同种,有着相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承;统一不仅是两岸人民,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3)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加大。
(4)思想指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正确指导。
(5)现实因素: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
(6)法律依据:《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中美联合公报以及其它中外建交公报都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五、目前影响中国统一的不利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尤其是美国经常违反《中美联合公报》,支持台独;(2)岛内的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台湾民进党企图通过所谓的“公投”“扩大生存空间”。
六、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1)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和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2)统一是中国的内政,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决不允许任何力量干涉中国内政,阻挠统一。
(3)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决不允许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行为,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4)祖国统一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放弃武力。
(5)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加强对话和交流,政治上缩小分歧,经济上缩短差距,尽快实现祖国的早日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