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第七章 宗教建筑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学案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内蒙古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资料版本: 人教版(上)
章:
节:
上传用户: 家教网0914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9-15 17:14:15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第七章  宗教建筑

 

一、佛教寺庙:

 

1、起 源:

     ⑴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

     ⑵ 洛阳白马寺,中国史载最早的平面,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汉明帝时期

 

2、佛教本土化: (四大佛山)

          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山  (观音菩萨道场)

  安徽九华山  (地藏菩萨道场)

  四川峨眉山  (普贤菩萨道场)

 

3、佛教寺院的构成:

⑴ 汉 代: 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

 

⑵ 南北朝: 以佛殿为主

  多进庭院布局“舍宅为寺”“前塔后殿”

 

  ⑶ 唐 代: 寺塔并列

    ? 以塔为中心逐步较为以楼阁为中心的转型期

                ? 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舍宅为寺:——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

 

             ◆ 钟 楼:出现于晚唐,立于南北轴线东侧

             ◆ 鼓 楼:出现与明中叶,立于钟楼对应西侧

             ◆ 罗汉堂:田字形,最早见于五代

             ◆ 转轮藏:创于南朝,遗物以宋代最早

             ◆ 戒 坛:宋代开始

 

         ⑷ 宋 代:寺庙形制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⑸ 明 代:形成标准的寺庙形制

 

4、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⑴ 主要特征:

      ① 面阔7间 进深8架椽, 单檐四阿顶,屋面坡度平缓,举高约14.77;斗拱宏大,约为柱高12;出檐深远,出挑3.96m

  台基低矮,内外两圈柱,柱高相等 —— “金厢斗底槽“

采用三角形屋架与圈梁结构的结合(更利于抗震、抗风)

  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斗拱作用发挥最完善

  脊槫径下不施侏儒柱,而仅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孤例,上下平槫,下用托脚,天花用平闇

  门窗用直棂窗,吻为鸱尾,没有仙人走兽

  大殿外观间接、稳健、恢宏

色彩简单,屋顶用灰瓦,斗拱层和柱子用红色,之间用白色,基座用金色

 

⑵ 剖面特点:

  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

② 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

③ 运用了叉手托脚

⑶ 立面特点:

① 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

② 正脊--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

③ 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

④ 没有仙人走兽.

⑤ 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

⑥ 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5

⑦ 斗拱肥硕.

⑧ 出檐深远.

 

⑷ 内部空间处理:

① 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

② 尺度把握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内空间的尺度很大.

③ 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闇围合成了一个趋近于正方形的空间.

④ 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

 

明 伏——与草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下的梁,宋代明伏常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草 伏——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伏,是和天花下的明伏相对而言的。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