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历史背景
①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
②毛泽东对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
③林彪、江青集团利用了毛泽东的错误。
2、“十年文革”对民主法制破坏的表现
①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②“全面夺权”造成司法部门瘫痪。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
④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3、得到的教训: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2、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措施
(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十年,法制建设的步伐加快,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①颁布了《1982年宪法》
②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
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和人民平等的原则。
(4)1997年“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
1、地位: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2、改变:①建国初,基层干部是由上级政府任命。
②现阶段,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基层干部
由直接选举产生。
3、历史意义:
①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②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证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第二十四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发展过程
【注意】“一国两制”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提出:50年代中后期,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2、酝酿:1981年,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成为后来“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形成: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
“一国两制”的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
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4、宪法保证:1982年宪法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5、正式确立:1984年,“一国两制”被正式确立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
【注意】(1)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台湾问题不是历史遗留,而是内战遗留问题。
(2)回归后台湾的自治程度比港澳更高,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
1、回归的条件 ①根本原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③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的不断试探。
2、回归的时间 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②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历史意义
①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千屈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
②中华民族在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③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④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将大大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②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2、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80年代以来,“通邮、通航、通商”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③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
④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⑤2002年,“十六大”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3、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阻力 ①外部:外国势力干涉
②内部:台独势力的破坏(根本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