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一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二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三 |
人教普通版(全一册)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必修一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二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三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北师大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选修1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2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3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4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5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6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演变及发展 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 西藏地区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史 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外交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及与主要世界大国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忽必烈改制 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综合认识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先师孔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赋税制度 孔子与老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的戏剧 中国古代史学 历史与历史重现 人类的起源 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二里头文化与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和非洲文明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非洲和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 遗产代表和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鸦片战争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抗日战争 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祖国的统一大业 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活动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维新变法运动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罗马法 关于东西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雅典城邦的兴起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拉美独立运动 欧洲宗教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英雄甘地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世界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体系 近代以来至20世纪上半期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联合国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重要的国际会议 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大国间的双边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特征和发展概况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色彩 启蒙运动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生物进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文学的繁荣 美术的辉煌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影视艺术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英、法、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晚明科技群英 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地质之光”李四光 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 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三轮综合复习 |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高考历史指导 高考历史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二十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八下P77)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学案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山西
所属阶段: 三轮综合复习
学科: 历史
专题/考点:
上传用户: 家教网0914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9-17 18:13:12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二十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八下P77)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10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于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反战,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工作的起点)(1)背景时间: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2)提出者: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作用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过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十二、万隆会议(八下P78)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导”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注意课本79页的阅读: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

6、万隆会议的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7、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

8、“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为亚非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实现民族独立,共谋发展之路加强南南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准则。有利于与会国消除误解和冲突,达成共识,共同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向广大亚非拉国家表明了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外交态度。

9、周恩来的外交贡献: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3.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二十三、中美建交(八下P80)

事件:①“乒乓外交”②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1、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来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两国之间增强了联系,扩大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对世界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有利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

5.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政府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大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不承认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孤立我国,经济上封锁我国,军事上威胁我国。并与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碍我国对台湾地区的收复。在朝鲜半岛与我国展

6、分析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有哪些?有冷战时代美国因中苏关系的破裂意识到了拉拢中国孤立苏联的重要性,我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并成功重返联合国,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并拥有了核武器(比起让一个拥有大量核武器的国家做他的敌人或朋友,美国当然宁愿选择后者);从我国方面讲,尽管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是不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也迫切需要在国际社会上获得掌握话语权的美国的认同。

开了长达三年的生死厮杀。

7、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美逐渐认识到了对抗的不可取胜,通过“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等外交努力,两国逐渐实现了高层对话,打破了外交坚冰。

二十四、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重返联合国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内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国的席位。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重返联合国意义:(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4)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及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