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014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历史).《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洛阳城市场的布局较之前代,明显南移。洛阳的小市(粮食、牲畜市场)位于城东偏南, 四通市(多外国商品)位于城南, 大市(水产市场)位于城西偏南。这种变化源于北魏的平城宫城在北、坊市居南的都城建筑布局。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云: “北魏洛阳城伊水、洛水旁乃市场繁盛之区, 其所以置市于城南者, 殆由伊、洛水道运输与当日之经济政策及营造便利有关。”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北魏洛阳城市布局的特点及其成因。(8分)
【答案】40.(1)特点:北魏洛阳宫城在北方;市与坊偏南部。(2分)
成因:洛阳城市布局受旧都平城布局影响;(2分)方便水运交通(2分);市场交易便利。(2分)
37(2014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二模历史).(36分)历史上,人口的政策、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单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相关因素。(8分)
【答案】(1)(8分)变化特点:西汉至盛唐,西部地区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唐朝后期至元朝,西部地区人口比例急剧下降。(4分)
因素:人口增长的因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鼓励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③少数民族内迁。④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等。人口减少的因素:①天灾或战乱频繁。②疾病瘟疫的流行等。(任意4点4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过程】(1)该题以曲线的形式考查了我国古代西汉到元朝之间,西部地区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变化特点以盛唐为分水岭,盛唐之前西部地区人口比例以不断提高为主,之后以急剧下降为主。关于变化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稳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政策调整、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状况、卫生环境等
材料二 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
乡民迁出总人数
|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
1820—1849
|
29
|
29
|
0
|
0
|
1850—1879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
|
156
|
0
|
118
|
38
|
(2)根据材料二说明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4分)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6分)
【答案】(2)(10分)变化趋势:外迁谋生的人不断增多;迁居地域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谋生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或答“由迁居他乡种地到城镇、国外从事工商业活动”。)
背景: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衰落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乡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国门洞开,中国被迫融入世界。(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过程】(2)该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了中国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及其背景。细读表格中的数据很容易概括出其变化趋势,即外迁谋生的人不断增多;迁居地域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谋生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等。
关于发生上述变化的背景可从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衰落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而难以生存)、思想观念的变化、新经济因素的出现与发展、列强侵略的影响等。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西红柿、马铃薯、蕃薯、花生等美洲粮食作物输入旧世界。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也养活了更多人,因为马铃薯的单位亩产通常超过任何其它作物,其结果使它成为了穷人的保命食物。从爱尔兰、东欧、俄国,直到中国,这些美洲食物都使人口增长有了基础性保障。正是由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蕃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在南部非洲,木薯和玉米革命性地改变了食物生产形势,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进而在许多地方导致国家级政治制度的兴起,因为人们已有足够多剩余食物来供养统治阶级。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3)根据材料用“地理大发现”、“美洲”、“欧亚大陆”、“人口”几个关键词写一篇主题为“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的短文。(12分)
(要求:正确提取信息,史实准确,逻辑关系严谨,180字以内。)
【答案】(3)(12分)(要求:正确提取信息,史实准确,逻辑关系严谨,180字以内。)
层次一:能够把四个关键词都用上,史实准确,叙述逻辑关系清晰正确。(10-12分)
层次二:能够用三个关键词,行文逻辑关系基本正确。(6-10分)
层次三:只有个别关键词,行文中有正确的逻辑关系叙述(4-6分)
层次四:叙述混乱、关键词有个别运用(0-4分)
【解析过程】(3)略
材料四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五 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4)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2分)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4分)
【答案】(4)(6分)相同点:鼓励生育。(2分)
影响:①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市场。(2分)
②中国: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分。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过程】(4)该题有 “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及其“造成的不同影响” 两个答题项。
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和“毛泽东的……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干劲大”可知中英两国都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但英国“……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中国“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即人口的猛增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