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知识点:
一、 九一八事变
1、序幕。
(1)1904----1905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利益,爆发日俄战争,日本获胜,控制了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
(2)1919年,关东军司令部正式组建,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最高指挥机关。
(3)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先“满蒙”,后中国,再亚洲,终世界。)
(4)1929年,日本为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急于发动侵略战争,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2、开始。
(1)背景:日本对中国蓄谋已久;日本急需摆脱经济危机;国民政府全力“剿共”。
(2)时间:1931年9月18日。
(3)名称: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变/奉天事变。
(4)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
(5)意义:1、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2、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3、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6)影响:
A、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几十万人撤至山海关内,4个月内,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全部沦于敌手。
B、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C、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挡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7)注意:九一八事变是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此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由国内矛盾逐步转变为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
(8)相关史事: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蒋光鼐、蔡廷锴率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日军被迫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5月经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议》,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
二、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服多轮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一二·九运动。
(1)原因: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蒋介石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时间:1935年12月9日。
(3)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
(4)意义: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5)蒋介石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的原因:
A、惧怕日本,认为武器装备不如日本,抵抗必亡国。
B、幻想国际联盟能主持公道。
C、出于反动阶级的本性,以反共为第一要务,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
D、蒋介石集团的官僚资本主义主要集中于华北、华中和江浙地区,利益受损不大。
E、与英美对日政策密切相关。
(6)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从参加人员看,包括了全国各地的工人、学生、工商业者以及各界爱国人士;从斗争内容看,有学生请愿游行、工商业抵制日货、爱国将士的局部抗战等。由此可见,抗日救亡运动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7)相关史事: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西安事变
1、背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4、经过: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5、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6、意义:(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2)从此,10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并非为了争权夺利,因此西安事变是一场爱国性质的“兵谏”。
8、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能看到什么?
(1)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先的博大胸怀。(2)联合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共识。(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4)看到了中国抗战取胜的希望等。
9、西安事变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
(1)日本:企图扩大内战,以方便侵略中国。
(2)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美英在华势力,主张只要蒋介石继续统治,不妨和共产党进行某种形式的联合。
(3)南京国民政府: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的支持下,主张“讨伐”张学良,企图至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亲英美派竭力主张和平解决,派人到西安谈判。
(4)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0、张学良: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皇姑屯事件” 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杨虎城: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也因此被囚12年,1946年9月6日被杀。
知识拓展:张寒晖与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每当人们唱起这首如泣如诉、悲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时,仿佛看到当年在日军铁蹄蹂躏下的东北父老乡亲,看到遥望白山黑水,背井离乡、有家难归的东北妇孺学子。这首歌的作者是人民音乐家张寒晖。
张寒晖在西安二中任教时,目睹了东北军官兵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及对颠沛流离的悲苦怨愤,就以北方妇女失去亲人在坟头的哭诉声为音乐素材,写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当她吟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时,不禁泪如雨下,嚎啕痛哭,旁边的流亡学生和难民也跟着恸哭。这首歌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懑。这首歌问世后立即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热血男儿高唱着这支血泪悲歌、奔赴抗日前线。遗憾的是当时印刷曲谱中作者署名多为佚名,张寒辉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950年,当曲谱正式铅印出版时,才署名“张寒晖”,而此时他已经在延安逝世四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