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
eq \a\vs4\al(命题视角)
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两类:
(1)直接评价某地或某工业区、工业城市、工业企业的工业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两地工业的区位因素,此类问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多方面论证。
(2)给出限制性条件,比如评价××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或不利因素,或者特别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工业的发展条件。
eq \a\vs4\al(答题模板)
1.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条件建立模板:
区位因素
|
关键词
|
答题思路
|
自然因素
|
原料 燃料
水源 土地
|
××等原料丰富(缺乏);××等能源丰富(缺乏);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乏)
|
经济条件
|
市场 交通
劳动力 科技
农业基础
|
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农业基础好
|
社会因素
|
国家政策环境要求
|
政策支持;环境优美(污染严重)
|
2.根据主导因素建立模板:
关键词
|
答题思路
|
劳动力导向型
|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地区
|
市场导向型
|
靠近消费市场,节省成本
|
动力导向型
|
多分布在水电站、火电站等能源较丰富的地区
|
技术导向型
|
考虑环境、科技和交通等因素
|
原料导向型
|
接近原料产地
|
思考角度
(1)某区域某工业区(带)的区位分析。
(2)某区域某工业部门的区位分析。
(3)城市工业的微观区位选择
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角度采点。
(4)某地经济发展的区位分析
例如: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工农业基础条件(好);资源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交通条件(便利);市场条件(广阔);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旅游条件(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组合好);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eq \a\vs4\al(考题示例)
(2014·高考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山城重庆工业历史悠久,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2014年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目前,重庆已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重点。
从图文材料中找出两条相关信息,分别对应说明重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8分)
【阅卷抽样】
【阅卷点评】
(1)回答不全面,在分析图文信息中只是答出“工业中心”,忽视“大型综合性”,概念不完整,此问不得分;在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中,只是罗列信息,没有对信息进行解读阐释。此问得1分。
(2)答案的完整性不够,水运只是综合枢纽的一种,对信息提取不全,没有进行加工。因此,此题共4分,而此答案得0分。
[答案] ①信息: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
条件: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力量强;
②信息:工业历史悠久(原来就有机械、汽车、电子电器等制造业),
条件:工业基础雄厚;
③信息:是“长江经济带”的增长极,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条件:国家政策支持;
④信息:是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条件:地域间联系便捷,市场广阔。
(答出①②③④中两项即可)
eq \a\vs4\al(应用体验)
(2016·高考浙江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图1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2014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材料二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汽车为两城市支柱产业,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在十三五规划中,两城市都把中高档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重点。
(1)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在重庆建设生产基地,说出其有利条件。
(2)分析成都与重庆之间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并说明其意义。
解析:第(1)题,工业基地有利条件可从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市场、人才、政策等方面说明。第(2)题,此题考查产业的区际联系。成都与重庆之间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结合材料二分析可知,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产业链分工;生产不同类型与档次的汽车,实施产品分工;进行生产协作;实现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其意义是通过产业集聚,取得规模效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答案:(1)工业基础好,配套完善;交通便利;人才丰富;接近市场;政策支持。
(2)思路:发挥各自优势,实施汽车产业链分工;侧重于生产不同类型或不同档次的汽车,实施产品分工;生产汽车不同零部件,实施生产协作。
意义: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集聚效应。
第2讲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工业区
【学习目标】 1.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关系。2.结合实例,说明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考点一 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