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1)
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个体,计数为 M
重捕,计数为 n,其中被标记个体为 m
密度估算公式如下:
N(种群数量)= n(重捕个体数) ×M(初次捕获标记数)
m(重捕中标记数)
1.
种群的空间特征
(1)
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
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
“J”型增长
(1)
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
数学模型
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t=N0λt t:时间
Nt: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
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3.
“S”型增长
(1)
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
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增长速率最大
(2) 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 K 值)后, 将停止增长
(3) K 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①保护有益生物: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K 值)。
②防治有害生物:一方面,增大其生存压力,降低环境容纳量(K 值),另一方面,要在害虫数量达到 K/2 之前进行提早防治,防止害虫大爆发。6.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受人口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
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
概念要点
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
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
群落的物种组成
(1)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
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 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3.
群落的空间结构
(1) 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
类型
(3)
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4.
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中关键词“代替”是指“优势取代”还是“完全取代”?优势取代。
5.
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 → → → →
6.
群落演替的趋势
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总生产 量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强。
7.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