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离体的组织培养成完整的植株
⑴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型⑵这种技术可用于培养新品种快速繁殖及植物的脱毒⑶属于细胞工程应用领域之一⑷利用这种技术将花粉粒培育成植株的方式
遗传类
1.除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型的改变一般最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时(象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自由组合)
2.基因自由组合时间:减数一次分裂、受精作用
3.秋水仙素既能诱导基因突变又能诱导染色体数量加倍(这跟剂量有关)
4.“京花一号”小麦新品种是用花药离体培养培育的
“黑农五号”大豆新品种是由杂交技术培育的。
5.关于基因组的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有丝分裂可导致基因重组×
B、等位基因分离可以导致基因重组×
C.无性生殖可导致基因重组×
D.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6.判断:西瓜的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是3个不同的物种×(三倍体是一个品种,与物种无关)
7.生物可遗传变异一般认为有3种
(1)将转基因鲤鱼的四倍体与正常二倍体鲤鱼杂交产生三倍体鱼苗(染色体变异)
(2)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血红蛋白病(基因突变)
(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男孩(基因重组)
8.基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的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9.mRNA→一条DNA单链→双链DNA分子
蛋白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单链DNA→双链DNA
10.诱变育种的优点提高突变频率创造对人类有力的突变化学诱变因素有硫酸二乙酯、亚硝酸、秋水仙素
11.遗传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生物进化与生态学类
1.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部分
2.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5.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6.河流受污染后,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7.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8.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9.生物多样性:遗传、物种、生态系统
10.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
11.达尔文认为生命进化是由突变、淘汰、遗传造成的
1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3.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性别组成、年龄组成
14.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自然界物由于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够
较长时间的保持动态平衡
15.乔木层↑
灌木层↑由上到下分布
草本层↑
而为了适应环境乔木耐受光照的能力最强,当光照强度渐强时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不大
16.被捕食者一般营养级较低所含的能量较多且个体一般较小总个体数一般较多
17.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自然界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18.湿地是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且具有防洪抗旱和净化水质等特点
人体稳态类
1.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壳的是1—6多肽分子个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肽聚糖
2.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3.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5.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6.凝集原: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凝集素:在血清中的抗体
7.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AIDS)
8.已获得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抗原的刺激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过敏体质),可能不发生过敏反应(正常体质)
9.HIV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繁殖的过程
病毒RNA→DNA→蛋白质
RNA→DNA→HIV病毒
RNA→RNA
10.自身免疫病、过敏都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造成
11.骨骼肌产热可形成ATP
12.皮肤烧伤后第一道防线受损
13.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胚胎发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胚后发育)
14.靶细胞感受激素受体的结构是糖被
15.生物群落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或能量
16.细胞免疫阶段靶细胞渗透压升高
17.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靶细胞的能力
18.可以说在免疫过程中消灭了抗原而不能说杀死了抗原
19.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汗液等
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例如:泪液)、白细胞(例如:伤口化脓)
20.肾上腺素是蛋白质
21.低血糖:40~60mg正常:80~120mg\dL
高血糖:130mg\dL尿糖160mgdL~180mgdL
22.淋巴因子有3层作用
⑴使效应T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强
⑵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
⑶增强其他有关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
总:加强免疫效应
23.酿脓链球菌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24.HIV潜伏期10年
25.注射疫苗一般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特定抗体
26.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具有定向性化学递质需要穿过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7.中枢神经不包含神经中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