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六年级 |
沪教版(五四学制)(上) 沪教版(五四学制)(下) 鲁教版(五四制)(上) 鲁教版(五四制)(下)
七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八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九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语音 汉字 词汇 句子 标点符号 修辞手法 诗文积累 文学常识 文学名著 口语交际 综合实践 时事热点 地域文化 仿句对联 图文转换 应用文类 记叙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诗词鉴赏 作文指导与说明 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三轮综合复习 |

特别专题与汇总 |

[编号: ]新闻媒体刊发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本台消息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四川
所属阶段: 二轮专题复习
学科: 语文
专题/考点: 文学名著
上传用户: 家教网ggg3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2-13 10:55:29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一)什么是消息头

新闻媒体刊发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本台消息”或“××社××地×月×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应该用上消息头。

(二)消息头的类型

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

“讯”,主要是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新闻媒体传递的新闻报道。媒体通过自身的新闻渠道所获得的本埠消息,一般都标明“本报讯”、“本台消息”。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为一家新闻媒体写稿,在其消息的开头,一般都应冠以“本报讯”或“本台消息”的字样。若是作者的稿件是从外埠寄来的,应该标明发布新闻的时间和地点,例如“本报上海5月1日专讯”。

“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电话或电子计算机传输的消息,消息头称为电头。电头一般由发布新闻单位的名称(多数是简称)、发布新闻的地点和发布新闻的时间三个要素组成。例如:“新华社武汉1978年1月13日电。”“新华社”是新华通讯社的简称,此电头表示这条消息是由新华社发布的;“武汉”是新华社湖北分社的所在地,此处表示发布新闻的地点;“1月13日”是发布新闻的时间;“电”表示此消息是采用电报或电传形式发稿的。

“讯”与“电”,只是传递手段上有所区别,其性质和作用都是一样的。为了表述的统一与方便,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消息头”。

(三)消息头的作用

1,版权所属的一种标志。消息前面一旦标明“本报讯”或“本台消息”,就表示此消息是本报或本台独家采访的新闻,其版权归本报或本台所拥有。通讯社是向新闻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的新闻机构,它标明的讯头、电头,表示此消息版权属该通讯社。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报社、电台、电视台无权任意增补更改,但可以删节。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头中标明:“据××社××地×月×日电”。这家报纸转载另一家报纸的新闻,也要用“据××报道”的字样。

2,表明消息来源。消息来源是指最新发生的事实的提供者,即新闻的出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张报纸上刊登好几个国家通讯杜的新闻稿,其内容是相似的,然而说法各异,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这里,消息头就成了区别这些国家通讯社的一个重要标志了。由于消息头标明了播发新闻的单位名称,这就给受众了解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党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带来了方便,对于判明此消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有一定的帮助。

3,消息头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迫使新闻发布单位谨慎地对待每一条新闻。新闻报道一旦失实,受众一看(听)消息头,就可以知道这是哪一家新闻单位的责任。通过消息头,还可以便受众了解到该新闻单位的人员素质、报道质量。

4,可以使受众与编辑很容易一眼把消息与其他体裁区分开来。这样就可使虚构的文学作品与纪实的新闻报道不至于鱼目混珠、扰人视听,也不至于使消息与其他新闻体裁混同起来,而导致评价标准的混乱。

      

第一节    导语的含义和作用

新闻导语,是消息结构中特有的概念,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又一重要特征。学习新闻写作,首先必须学会写导语。会写导语,又首先要了解导语的含义。

概括起来表述导语的含义就是: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引出全篇精华和主题的具有可受性的开头句子或段落。

这个定义,反映了导语的特点:位置在前;突出重点(或特点);句式简练;富有吸引力。它也反映了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具体点明要报道的事实;要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要交待新闻的出处。

消息不必都有导语。因为导语是消息的特殊开头。固然一般文章都有开头,消息也不例外。但消息设不设导语,应视新闻内容的容量大小、篇幅长短而定。容量大、篇幅较长的消息需要设导语。反之,就不需要设导语,如短新闻、简讯、一句话新闻以及自由式结构的新闻就可以不设导语。不过,这类消息的开头也要有所讲究,不可平庸。

第二节   导语的由来和发展

新闻导语是现代新闻事业、现代科技、现代战争孕育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其发展的纵向面看,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等导语;从其内部构造演变的横向面看,有“六要素俱全”导语和“部分要素”导语。   

1、第一代导语

一般认为新闻导语最先出现于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1844年,美国科学家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电磁电报,并在华盛顿一巴尔的摩电报线上传递了第一个用莫尔斯电码编码的电报信号。1851年,美国港口新闻联合社(1848年成立,1892年改为美联社)第一次用电报信号传递消息,揭开了“电讯新闻”的第一页。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许多报社争相派记者去战地采访。为了抢新闻,争取读者,各报都利用电报发稿。当时由于电报技术不过关,经常出现中断情况,这就迫使记者动脑筋,尽量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经过和原因这些读者最关心的事实要素,统统写在开头部分,细节放到正文部分补充叙述。这样,即使电讯中断,编辑照样可以把先获得的新闻事实要素(虽然很概括)作为一条新闻发出去。这种情况,为导语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1865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林肯被刺,美联社记者戈布莱特当日从华盛顿拍发了一条轰动世界的大新闻,仅一句话: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

这条短新闻象征着导语写作的开端。

对导语的形成和定型起了关键作用的,是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和总编辑梅尔维尔·E·斯通。E,斯通是更为关键的人物。

1889年8月30日,约翰·唐宁从外地发回一条长消息,开头是这样写的:

(萨莫亚·阿庇亚330日电) 南大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16日、17日横扫萨莫亚群岛。结果有6条战舰和10条其他船只要么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了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143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处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

这条消息的开头,有时间:3月16日、17日;地点:萨莫亚群岛人物:143名海军官兵;事物:6条战舰和10条船只;原因:大风暴袭击;结果:战舰和船只被摔碎或搁浅,官兵葬身大海。这六个要素是新闻事实进行最大限度浓缩的起码条件,又是把新闻事实精确分解出来的基本元素。六个要素合在一起,相当于一条短消息。

E·斯通对这种写法很赞赏,于是他将其中主要因素归结为“五要素”、即五个“w”,并将这种开头树为导语写作的典范。此后,“五要素俱全”导语的形式逐步得到美国报界和世界各国新闻工作者的认可,被奉为新闻写作的“金科玉律”。

“五要素俱全”的导语,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第一代导语,又叫“全型导语”。它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可以独立成为一条消息,便于编辑处理稿件。短处是: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有人讥笑这种导语是“晒衣绳”式导语,像一根绳子挂着一件件衣服,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不管怎样,导语的出现,提高了新闻作品的时效性和可读性,是新闻写作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2、第二代导语

第一代导语经历了40多年被称之为“新闻写作定法”的黄金时代后,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是广播、电视的崛起,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要求能以更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知道更多的新闻信息,旧的导语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时势了,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无线电广播。世界上开办的第一座正式电台,是1920年11月2日在美国匹兹堡市开始广播的KDKA广播电台。该台播出了“总统候选人哈定当选”的新闻。其后,欧洲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陆续在20年代初期开办广播。到20年代末,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播电台。1924年发明了电视。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在亚历山大官的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随后,法国、美国、前苏联等国相继在30年代末建起电视台。之后,各国先后步人“电视新闻时代”。

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播发新闻都是以分秒计算。它们把新闻的时效及表达的精要提高到最大限度。在这种情况下,报纸要与广播、电视竞争,必须改进新闻写作。消息要短、快,当然不可能有“五要素俱全”的长开头作导语;有时甚至连单独的导语也不要,争相用一两句话抢先发出最新信息,以适应读者在紧张的生活中,用较短时间获得更多新信息的需要。于是从20世纪30年代起,陆续有人主张:不必强行规定每条导语里一定要有五个要素,可以根据每则新闻的特点,选取一两个最能激起受众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进导语中,其余的要素放在主体部分去交待。这样做,可以更加突出重点,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而且由于各人在选择事实要素时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写出各种各样构思奇巧、新颖的导语。

采用“部分要素”方法写导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风靡世界。这“部分要素”导语,又被称之为第二代导语、倒金字塔结构导语。

第二代导语要求好中挑好,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八的内容,突出地写在导语里,能一下子引起受众兴趣。由于采用“部分要素”方法,使得第二代导语显得简练、新颖、多姿多彩,颇为受众所欢迎。

被奉为第二代导语典范的是:路透社1963年11月22日由达拉斯发出的电讯《肯尼迪遇刺丧命》。导语是这样写的: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死。

3、第三代导语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导语也是一样。在新闻业务实践中,记者们不满足于第二代导语的模式,于是向着更广阔的导语境界扩展,力求把导语写得丰富多彩、精美完善,以提高消息的质量,提高报纸的竞争力。再说,新闻事实本身的丰富性,受众感应心理的丰富性,记者思维的丰富性,三者汇一,也必定会形成丰富类型的导语。这便是第三代导语产生的基础。

就西方来说,在理论指导上,记者不仅十分注意自己学识的积累与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且认为记者本身的喜剧感、悲剧感、诙谐感、幽默感与导语构思、导语结构、导语风格都有直接影响,并在提高导语的设计技巧与质量上展开了竞争。某些著名报纸甚至几乎获得了某一类型导语的“专利权”或形成独特传统。如《华尔街邮报》几乎获得了写人情味导语的“专利权”。《华尔街报叙事体》善于使用扣人心弦的延缓性导语,即使有时可以使用直接性导语,他们也能把延缓性导语“安”上去并恰到好处。而《纽约时报》使用直接性导语的技巧,又为其他报纸所望尘莫及。这样一来,非但导语设计花样倍出,而且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突破了以倒金字塔结构导语为唯一形式的“定法”,产生了与之相对的延缓性导语、复合型导语、描写型导语、议论型导语、悬念型导语等等。人们把这一类型的导语,称之为丰富型导语,又称之为第三代导语。

第三代导语保留了第一代、第二代导语的“遗传基因”,又有所变异。其特点是:讲究“精”——用最精美的语言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受众;注重“活”——记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表现手法。

我们了解导语的发展历史,目的是建立导语意识,重视写导语。因为它是新闻写作的“重中之重”,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