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个变”: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繁缛为简要;变难懂为通俗。
变抽象为具体,这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所决定的。导语运用事实,既要概括又要具体,做到两者有机统一。
就以概括式导语来说,新华社于1981年4月发的消息《日本帆船横越东海到达上海》,有两种导语:
一条取名“玛丽二号”的日本帆船,利用风力和潮流从日本横越中国东海,在今天到达上海港。(中文稿)
一艘从冲绳县那霸港出发的10米长、4·5吨重的日本帆船,冲破了每秒15米的劲风、10米高的巨浪和连绵的阴雨,历时97小时27分钟,航行470海里之后,今天徐徐驶入上海港。(英文稿)
前一条导语按一般写法,虽然简洁概括,但显得平板呆滞,没有后一条导语生动、具体。后一条导语,一开始就给受众展现了一幅帆船勇破惊涛骇浪、胜利完成艰险航程的图景,其中引用了6个数字,使受众对帆船的大小、劲风、巨浪、航程等有了清晰的了解。
以上例子说明,概括式导语是可以避免抽象的,可以写得生动、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是新闻写作、尤其是导语写作的基本技巧之一:因为新闻是鲜活的、变动的,你就得写出动感来。
例如,1974年我国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珍贵文物,被誉为世界第8奇迹,引起国内外密切关注。我国把少量兵马俑复制品先后送往西欧一些国家展出。展品巡回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展出,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设计了一条奇特的悬念式导语:
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在这次巡回展览中,中国送来了三个最近发掘出来的大小如真人的塑像和一匹战马。毋庸置辩,在所有中国艺术珍品中最吸引观众的正是这几件展品,它们是公元前2世纪的艺术品。
这条导语巧用比喻构成悬念,加以描写,把静态的兵马俑一下子写得动起来了,而且又抓住了特点一—“他们的身材”否则别人还会以为真的是中国军队入侵呢。这样高超的构思表述技巧,堪称为当代导语设计的典范!
变繁缛为简要,是因为消息简短的特点所决定。如果导语中的事实塞得太多,或概念拉得太长,那样会吓跑受众。从美学观点看,作为头部的导语庞大,作为身躯的主体又瘦小,那消息的结构就不匀称。所以,导语的文字要短、精、少。
新华社曾发过一则关于上海防止地面下沉的消息,导语长达200多字,试摘要如下:
新华社1972年3月15日电
1972年《红旗》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上海应用毛泽东哲学思想防止地面下沉》的文章,这篇文章是由上海……撰写的。它总结了上海防止地面下沉中积累的经验……
这条导语既臃肿又枯燥,一位英国朋友将它改为7个字:
据新华社消息 上海不是威尼斯。
导语只一句话,通过将上海与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来比较,告诉受众全文中最重要的事实——上海防止了地面下沉。这后一条导语写得干脆利落,生动鲜明。
变难懂为通俗,是因为新闻传播是面向大众的,要考虑到大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些导语,如果仅从技术、生产角度去写,就会枯燥无味;如果从生活角度去写,就可以辟出蹊径。
请看《西藏用人工方法孵化白鹅成功》一稿曲两种不同的导语:
新华社稿:
拉萨市农牧场的科技人员克服高原缺氧和气压低等不利国素,用人工方法孵化白鹅成功。刚孵出的雏鹅除在幼小时需喂些糌粑、麸皮等饲料外,很快就可以食草。今年3月孵出的第一批雏鹅目前已长到4公斤左右。
李敦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的改稿:
华东一种肥鹅,它的羽毛与西藏白雪媲美,现在已在这个自治区饲养成功。这种白鹅世居江苏省的太湖。这种鹅已成为西藏人民肉食、蛋类和羽毛的新来源。
比较这两条导语,显然改稿要高出一筹。
改稿中没有“高原缺氧”、“气压低”等科技名词(可放在主体部分去加以解释),将原来从科技角度写的导语改为从生活角度来写,用人们熟悉的“白雪”、“肉食”、“蛋类”等用语,自然就通俗易懂,受众爱读爱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