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化常识(1)
1.国子学是隋以后历代王朝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专门培养皇室子弟的最高学府。
2.羌指我国西部民族之一,古代诗歌经常提及的“羌笛”这一乐器就原出于古羌族。
3.爵,爵位,古代爵位分若干等,如“楚国公”“燕郡王”等属于高等级的爵位。
4.妃,原意为“配偶”,后来专指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子。
5.知:主持、管理的意思。如“知高平、潍二县”就可以翻译为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6.中官: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7.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8.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认为将有凶灾。例如“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
9.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10.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11.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12.宋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13.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14.字:是古人成年时所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15.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16.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7.诰,专用于上对下,也指文体名,训诫或任命封赠的文告,隋唐以后帝王授官、封赠、贬谪也用诰。
18.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也指诸侯或者大官的死。
19.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
20.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1.字:古人有名又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的,女子十五岁成人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22.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23.赙赠: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这一习俗,称之为赙赠。
24.《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5.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如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26.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27.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28.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
29.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人们谨守“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30.薨,是诸侯死的讳称。依照周礼,“死”在讳称上按尊卑分为五个等级: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死,士曰不禄,庶人曰卒。
31.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贬官;“右迁”“迁除”表示升职。
32.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敕书”指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符”指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33.丞, 官名,意为承、辅佐。多作为佐官之称,官名称丞者俱系佐官。汉如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九卿之佐官尽称为丞,所属各署亦以丞为令之佐官,地方政府之县令也有丞,即县丞。
34.监御史,官名。秦以御史监军,称监御史。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监御史还有统兵作战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