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行在: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经之地。
31.京师: 京城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其所在地的行政长官称作“京兆尹”。
32.推官,官名,唐朝始置,明代对推官职掌一般都说是“专掌刑名”,或者说“理刑名”。
33.荫子,指子弟承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34.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
35.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尊号,另外也有“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36.里,指百姓居住处,古代有“五户为邻,五邻为里”之说。文中“同里”指“同乡”。
37.国学,明朝时指国子监,是朝廷在京城设立的官学,也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38.遭艰,指遭父母之丧。父母死后,儿子要守丧三年,期间不能去做官,但可以应考。
39.“氏”,在夏商周时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无名无氏。氏可用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住地名等。
40.“闾里”,可以指乡里或城里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在汉代也是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
41.“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广义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42.“谥”分为官谥和私谥、褒谥和恶谥等。君主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后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43.“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长子,“位”即君位。
44.“舍人”指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通事舍人是官职名。宋、元以来也俗称权贵子弟为“舍人”,犹称公子。
45.“禁军”是封建时代受帝王管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都城警备任务的军队。
46.“牙军”,即亲兵或卫兵,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兵,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
47.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
48.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49.防御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置的地方军事长官。唐代防御使全称为防御守捉使。有都防御使、州防御使两种。
50.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51.行营: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驻跸处所,又名御营。旧时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也指专设的机构。
52.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将帅。唐朝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中的“中使”就是此意。
53.金符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古代谓天赐与人君的符瑞,以为受命之凭证,犹符命,二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钢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
54.至元,是中国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取《易经》“至哉坤元”之意,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蕴含着帝王君临天下宜示正统的特殊意义。
55.“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而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56.“贯”本指穿钱的绳子,与“缗”都可作钱的计量单位,一般一千钱为一贯。
57.漕运是我国古代向京城运输粮食的重要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方式。
58.保甲是旧时统治者推行的户籍编制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59.月廪专指朝廷发给退休官员的禄米,其中“廪”本指米仓,亦可泛指粮仓。
60.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乙夜指二更时候,约为夜晚10时。
61.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62.五岳指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嵩山和中岳衡山。
63.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称作“禅”。
64.袭父职,是指儿子承袭已死的父亲的爵位或官职。承袭者只能承袭比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原有爵位。
65.御史,官名,职掌弹劾百官,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66.廪饩,由官府提供的薪俸,一般按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