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目录导航
[编号: ]在反思中重建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学案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内蒙古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语文
分类: 小学竞赛
上传用户: 家教网20210302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3-1 15:41:21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第一部分 思想内核

在反思中重建

——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

李希贵

导读:

●“语文哪,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语文学到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将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作为学生主导的时间。8节语文课,留下2到3节学统编教材,其他时间让学生阅读。

●“先开枪,再瞄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需要完善,但是必须行动——在实验的过程中完善。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从2006年开始启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个年头。6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响应,在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项研究课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兴趣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想了解这个课题和实验,所以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梳理,以利于进一步实践。

其实,这个教改实验并不神秘,从产生想法到付诸行动,都是一件简简单单、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语文考试的几大怪现象说起——“语文主题学习的来历

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其中,有一年我在山东省高密四中,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这个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很辛苦,再给别的班代课更困难。所以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订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却让语文老师们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别的班低,阅读和写作的成绩比别的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促使我们开始思考: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到底在干什么?课堂上的那些汗水和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样的思考,1995年我来到了高密一中当校长。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伙伴,介绍各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时,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说:“语文哪,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这封信后来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念了这封信。当时我也在场,我发现老师们听完后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他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

为了统一老师们的思想,也统一家长的思想,就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都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批出来,就更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分数,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82分,初四的孩子85分。这两张试卷至今我还保存着。距离高三,两个孩子一个差了6年,一个差了3年。这期间,当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大量地讲解、训练时,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在大量地阅读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因为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提供了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并购买了大量图书。当买书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了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暑假的时候,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理由”。他那时读的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显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舞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3本,比照着读,竟然能找出同一场战争,哪本传记写得更好,哪本传记写得有问题。10本书中,有3本是哲学书籍。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通过阅读有了积累,有了大量的铺垫,其高度会超出他的年龄阶段。也正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语文成绩也提高了。我记得他在初三时又参加了一次高三期末考试,当时考了122分,但是3年之后参加高考,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学到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有了这些经验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了2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其余4节把学生放到阅览室由学生自主阅读。为此,学校还专门建了“自修楼”,可以同时容纳1600名学生自修。这些孩子非常努力,学习也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但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河南省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杜复平女士给我提供了她儿子的一个故事。她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用错了语文卷子,拿了下学期的语文卷子。快考完的时候才发现用错了试卷,但是来不及更换,只好将错就错。阅卷出来后,想不到的是,儿子的成绩是98分,差两分就满分。这个学校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孩子如果认为成绩不理想的话,可以申请参加二次考试,记录最高成绩。这个孩子想:我考下学期的卷子都考了98分,如果考学过的卷子肯定能得满分,于是就申请了二次考试,用了上学期的考卷,结果考完后一阅卷,成绩为93分。这说明,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在语文课堂上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事件。2006年的《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了这么一件事: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这种愉快的阅读体验带来的是让她以不断请假、旷课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结果,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她写了100多张病假条,换来的是400多部名著的阅读,她的成绩也特别突出。在山东潍坊时,我曾经在学生中作过一个调查:在中学语文学习期间,对你帮助最大的事情是什么?41份答卷里,许多学生谈到的是自己登上讲台讲了一节语文课,当学校校刊的编辑,积累了300首宋词,看完了《家》《春》《秋》,坚持看《读者》,收集好文章做剪报,写周记,一次迎奥运征文获奖的鼓舞,利用班级图书角进行读书等等。在所有答卷里,没有一个提到是因为老师讲得好。这个现象特别耐人寻味,特别值得我们研究。许多语文课堂确实是因为大量、繁琐的环节影响了孩子的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之后,孩子就感觉不到生命活力了。我随便找了一个课堂实录,这是一个老师上朱自清的《春》开始的几分钟——

老师说:“请打开书的23页,读一下文章的名字。”同学们就读:“春。”老师又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啊?”学生就说:“朱自清。”老师接着追问:“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朱自清是哪里人?”学生就看注释。老师随后问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就这样一路问下来,非常零碎。这样的课堂看上去似乎有点极端,但这确实是许多语文课堂的一个现实状况。这样的课堂把学生本来应该有的阅读时间占没了。

基于上述的状况,我们提出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分享、诵读、比较和模仿来打下阅读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能力和素养。

向规律靠拢——“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

“语文主题学习”说来非常简单。因为教材,不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按照单元编排,每一个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教学重点、难点上,基本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某一单元5篇文章,从内容上看全是写老师,或从写作方法上看都是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这就是主题。围绕单元主题,我们为老师选择了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合成一个读本,每个单元主题一本,合起来就是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选择时,我们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所以,“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课本上的单元主题选择材料,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

为什么叫“主题学习”,而不叫主题教学呢?因为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引导老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怎么把这套书拿到“主题”中呢?我们不仅仅要探索一种方法,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经验、风格,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传统,方法上我们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主题学习做好。

为此,需要澄清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语文主题学习是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

过去,有过很多教改实验,也有很多阅读资料和阅读系列的书籍,但大都强调课外阅读——课堂就是完成课本,课堂就是要把教材教得死去活来,‘如果要读书,就请利用课外去读吧。如果语文的教学靠课外,英语毫无疑问也要靠课外,数学同样也要靠课外,孩子们还能活下去吗?再试想,我们都提倡了几十年的课外阅读了,又有多少学生、多少家庭实现了课外阅读的目标?所以,不要再去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未来不是上大学中文系,他们在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当然,如果学生爱好语文,要以语文为终生职业,课外就要读大量书籍,我们当然欢迎,但是对于80%的学生来说,我们要让他们在课内就把语文学好。怎么学好?课内一个学期7个单元,我们为每一个单元都配备了十几万字的主题学习的书籍。7个单元7本书,每个学期课内阅读就可以完成100万字,一个学年完全能够完成200万字。实践证明,一本十几万字的《丛书》两三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只要老师略加指点,学生读了,质量自然也就有了。不需要精雕细刻,不要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给学生这样的误解,把语文搞成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这样对学生太危险了。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课本如果是在放假之前发到手中,在暑假、寒假里就读完了,甚至两天时间就读完了语文课本,可是老师却还要拿过来再教20个星期,烦不烦!所以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老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的课内时间能不能让学生把7本书读完。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各国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个阅读量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比如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9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但是这个规定仍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64本,这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成年人。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第二,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

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表现最突出的是——我们用理科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我们知道,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了一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个题目,这是理科学习的方式。但是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出点儿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点,改变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搞明白,语文素养就会大大提高的认识。我们必须把讲和练的时间压下来,把课时划分给“主题学习”。没有哪一篇课文必须要用超过1课时的时间学习。我在高密一中进行语文教改时,大家也感觉到,像有些课文,如《林黛玉进贾府》,过去讲5课时,现在1课时怎么完成呢?当时老师都感觉很困难,但我们就限定l课时完成,最终老师也都完成了,语文成绩还提高了。老师讲的东西越多,就越不可能进行“主题学习”。所以,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将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作为学生主导的时间。8节语文课,留下2到3节学统编教材,其他时间让学生阅读。

第三,怎么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句话往往成为语文老师教不好语文的借口:学校就这么狭小的生活圈子,学生没有生活阅历和体验,我们怎么能教好这样“宽阔”的语文呢?我感觉,这句话不应当成为借口,而要理解为责任,语文老师要思考怎样把生活的活水引到课堂里。举一个我非常敬佩的于永正老师的例子。有一次,他指导学生作文,题目是“记一次考试”。按说,学生生活中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体验,但是,学生还是没有感受。于老师怎样上课呢?一上课他就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特殊的考试。他把卷子发下去,并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题目的要求,把全部题目看完之后,再开始答题,5分钟完成。学生一看,题量非常大,有12个大题目,每一个题目里面又有许多小题目,哪来得及看题目,等看完时间不就到了吗?所以他们几乎都没看完题目,就从第一题开始答,答了一两个题目时间就到了。这时,很多学生才看到最后一句话:“看完12个题目只答第1题。”结果班里像炸开了锅。老师便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再以“记一次考试”为题作文,结果学生只用了30多分钟就完成了。所以只要老师给学生创造了条件,把生活精品化,把课堂变成了学生能够产生感受和体验的生活,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了。有些老师非常会做事情,一般没有体验就不让学生作文。比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扮演10分钟的残疾人,学生有的扮聋哑人,有的扮腿脚不便者,愿意扮什么就扮什么,然后再写一篇文章;有的老师让学生以一种特定方式跟过去结怨的同学和解;还有的让学生去看望一位多年未见的小学老师;或者回母校,为母校做一点事情。把生活的活水引入校园、引入课堂,这就是老师的责任。怎样使生活的外延和语文学习的外延相等,我们需要多思考。

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如果一味埋怨,再埋怨20年也没有人帮我们。从“语文主题学习”这个角度,我们统一以下三个思想:

第一,一个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一个学年课内阅读200万字。

第二,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

第三,没有体验先不要写作,特别是小学和初中。

另外,还有几个问题应该注意:

第一,首先行动起来,然后完善实验。

有些校长或老师可能认为,我们没有基础,等人家搞起来我们看看,明白了再说。请不要这样。必须首先行动起来,你才能够有体验、有收获。我非常佩服美国硅谷惠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卡莉。我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毕业典礼时,恰好她作为斯坦福大学历史系的校友回去作讲座。她有个著名的逻辑叫“先开枪,再瞄准”。她说,如果等到真的瞄准了,费了老半天,机遇已经错过了。应该先开枪,既然开枪了,马上就会意识到要瞄准。什么意思呢?就是首先要行动起来。正因为如此,惠普公司在她的手上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公司。“主题学习”实验需要完善,但是必须行动——在实验的过程中完善。

第二,实验的学校和实验的班级要特别注重狠抓教学落实。

要狠抓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教材知识点、能力点的教学落实。要采取定期检测的方式校正我们的教学目标。

第三,实验学校的校长要从改革考试方式和教师评价的方式上支持实验。

可以预测的是,在实验的第一个学期,特别是前半个学期,如果从知识的角度考查学生,我们可能赶不上平行班或者平行学校。因为学生一接触到大量的阅读文章就非常兴奋,一兴奋就可能影响到知识的接受。但是不要着急,一个学期过后,语文积淀一旦丰厚了,知识点自然就会不在话下。但是,很多校长和老师往往没有信心,这是一般教改实验失败的原因。这也是一般学校、一般校长、一般教师成不了优秀学校、校长、教师的原因。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