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材的编选及内在逻辑结构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选文标准大体有四类:1.经典名篇。2.贴近学生生活。3.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阅读兴趣。4,题材多样、广泛。如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对应的“丛书四”上第2册《万物有灵》,选了季羡林先生的《老猫》、老舍先生的《小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儒勒.列那尔的《母鸡》、布丰的《松鼠》、新美南吉的《小狐狸买手套》、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等经典名篇。这些篇目十分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符合儿童阅读兴趣和认知发展规律。同时,围绕“万物有灵”这样一个主题,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充满灵性的童话般世界,激发儿童想象力,培养儿童对世间万物的爱,也帮助儿童初步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载体,《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内在逻辑结构上也颇具创意,以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课文有《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等3篇。前两篇以“老师”为主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此为出发点,编写了以“百味老师”为总题的一册书。在单元设置上,根据两篇课文的内涵与写作特点,延伸出“言传身教”“亲亲我的老师”“名家笔下的老师”“润物细无声”“叶的事业”“七彩校园”“永怀师恩”等7个主题单元,每一单元下面又精心选取多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来阐释、拓展单元主题:
百味老师(书名)
言传身教(单元主题):难忘的体罚([美]兰妮·麦克穆林)、老师有双猫眼睛(玄圭)、顽童与绿头蝇([意]吉奥瓦尼)、兼职教师(黄春华)、老师无法拒绝美(李树彬)、“朽木”的春天(蔡成)
亲亲我的老师(单元主题):有种水果叫香蕉(聂翠)、亲亲萧老师(张博庆)、蓝手套(晁秀梅)、我和橘皮的往事(梁晓声)
名家笔下的老师(单元主题):我的老师(贾平凹)、老师窗内的灯光(韩少华)、金岳霖先生(汪曾祺)、藤野先生(鲁迅)
润物细无声(单元主题):校长的决定(洋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冯俊杰)、我最好的老师([美]大卫·欧文)、尊重的力量(张丽钧)、教授的桶(樊宇明)、最后一课([法]都德)
叶的事业(单元主题):三朵玫瑰(李忠东)、零分之约([关]保罗·斯蒂文弗)、为“我不能”举行葬礼([美]奇克·牧门)、梨一样的苹果(耿青)、温暖的约定(黎丽敏)
七彩校园(单元主题):毕姆小姐的学校([英]爱德华·凡尔拉尔·卢卡斯)、米老师送一个呼啦圈给肥猫(杨红樱)、爱的教育(节选)([意]亚米契斯)、纯真年代(孔庆东)
永怀师恩(单元主题):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我的老师(魏巍)、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的老师(冰心)、袁老师(梅子涵)
文章的编排类似多层次的辐辏状结构,即从一个圆心向四周一层层辐射,又如涟漪般向外一层层推开,形成丛书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这样的结构,大大拓展了学生对于认知对象——老师的认知宽度和深度,在学生面前展开古今中外的教师群像,并在阅读过程——与这些教师的对话中,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主题学习正是为实现这样的阅读目标创造条件,或者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
“语文主题学习”的实践特点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三个“一般”:一般学校、一般学生、一般师资情况下都能够适用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具体操作上有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加大阅读量。低年级每学年课内阅读量10万字以上;中年级每学年课内阅读量100万字以上;高年级每学年课内阅读量2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的课内外阅读量1000万字以上。这个主要借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
《丛书》与其他版本的中小学生阅读类书籍不同之处,在于这套书是和中小学语文必修教材配套的。在编写体例上和教材一样,以主题单元作为呈现方式。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配备一册10万~15万字的《丛书》。一本教材就要配备六七本近100万字的《丛书》。凡选入的文章后面均附有相关活动提示。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学期阅读量即达100万字,远远超过了课标要求。
二是课内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向课堂要时间,要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语文课本,剩下三分之二的课时全部用来阅读《丛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尽量少讲,“简简单单学语文”,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在教学策略上也实施了相应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1+X”模式,即以一篇课文为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尝试迁移运用到多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形成“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第二种是“X+1”模式:先选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某篇文章,即“反三归一”。第三种是“X+Y”模式:学生学完必修教材一单元的文章,再整体补充一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
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实验学校的语文教学有了可喜的变化:小学一年级识字1828个,二年级识字1111个,两年时间便基本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老师引导学生一周学习9篇课文,两周学完一本教材;小学6年,平均每年课堂阅读大约100多万字,6年学生课堂内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000万字……实验让阅读超越了语文学科,走进数学科、英语科、美术科、音乐科、科学科,等等,学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落实了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
这一切发生在生源一般、师资一般、办学条件一般的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已有1800多所学校正在程度不同地发生着类似这样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