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目录导航
七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八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九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必修一 |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苏教版 人教版
必修二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三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四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五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六年级 |
沪教版(五四学制)(上) 沪教版(五四学制)(下) 鲁教版(五四制)(上) 鲁教版(五四制)(下)
高一 |
华师大版(上) 人教普通版(第一册)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二册)
高二 |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三册) 人教普通版(第四册)
高三 |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五册) 人教普通版(第六册)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选修1 |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编号: ]以“语文主题学习”推动学校语文课改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试题试卷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内蒙古
所属阶段:
年级:
学科: 语文
资料版本:
章:
节:
专题/考点:
作文类别:
二级分类:
三级分类:
分类:
上传用户: 家教网20210302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3-1 15:50:59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以“语文主题学习”推动学校语文课改

陈耀方

2007年,我校借鉴山东潍坊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课改经验,开始筹划语文课程改革。这项基于大量阅读的改革,朝着“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方向,确立了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对现行的语文教学方略提出了挑战。在新的语文教学方略中,从教学方法到教学管理制度,语文教学领域的许多项目都有待新建。这些年,我们在“新建”方面做了些尝试,这里梳理出来,与大家交流。

学生靠什么来提升语文素养?

改革之初,我们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总体来讲,分成两类:

一是语文教师对新的语文教学方略的理解:很多语文教师从自身的学生时代开始,耳濡目染的是“讲读式”的语文教学模式,对“讲深讲透”情有独钟,恋恋不舍。从教育的理念到具体的教学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讲读式”的巨大惯性。而新的语文教学方略,是要将现行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说”,转化成学生积极自主的“读”,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浸泡,在活跃的精神反应中,积累语汇,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由于对大量阅读、大量语汇积累背景下的课堂面貌和效益缺乏直接的体验和认识,许多教师心里就犯嘀咕:“我不讲,学生怎么会懂?”“要是考试考到了,怎么办?”……即使观念上认同了“语文主题学习”,但观念转化成具体的行为,本身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促使全体语文教师抛弃原有的驾轻就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头开始,重新摸索,建立以“读”为主的教学方略呢?

二是教师对改革语文教学的态度:如何才能使全校处于不同职业追求状态的语文教师同心同德、矢志不渝地投身这样“脱胎换骨”式的改革,这一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我们相信人心总是向善的,总是见贤思齐的。在改革的道路上,当教师对课程产生了深层的理解和价值认同,课程改革必将生发巨大动力。我校紧盯潍坊语文课改经验,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派教师赴潍坊学习取经。在潍坊我们看到,往昔熟悉的语文课堂结构和风格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简约、明快、容量大,节奏快、学生兴趣浓。潍坊的老师有的一节课教一篇课文,有的一节课教一个单元的课文,有的一课时处理了一本课外读物。他们平时的语文教学,就这么大胆,就这么“放肆”,质朴实在,毫不矫揉造作。更令人敬服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令人羡慕的语文素养。面对潍坊语文课堂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校语文教师心潮激荡,跃跃欲试。

针对潍坊语文课改的经验,我校多次举办沙龙。我们看到,潍坊的一批先行者们,以自己大胆的探索,揭示了现今“一学期主要学一本语文书”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格局的弊端,开创了“语文主题学习”的崭新之路。在一次次碰撞交流中,我们剖析了驾驭文本的两种方式:一是精读型,即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按照文本细读的思路,带领学生深耕深翻,追求文本理解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二是泛读型,教师创设氛围,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大量阅读,不求眼前的“甚解”,而是着眼长远,在广泛的涉猎中,通过大量语汇的过滤,把握汉语言的丰富语义,体验汉语言表达的丰富和灵动,实现“其义自见”、“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无师自通式顿悟。在语文教学中,两种课型有机组合,可相得益彰。泛读是积累,是奠基,广泛涉猎,可以蓄成厚积薄发之势;精读,如果是在学生大量阅读,积累了丰富语汇和阅读经历的基础上展开,易于产生一呼百应、点石成金、教学相长的奇妙。相反,如果没有泛读作为基础,学生面对教师在精读课中的讲解和引导,由于共鸣少,互动难,难免产生“对牛弹琴”、“隔靴搔痒”、“煮夹生饭”、“见树木不见森林”等遗憾。说到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靠语文老师的“讲”,而主要是靠学生的“读”。

我们还将北京新学校研究院的陈勇院长、潍坊市小学界知名的王丽老师请到学校来,传经送宝,解答疑难,我们研读韩兴娥老师的《我的语文实验故事》、《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以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等专著。在不断的听课、研读、讨论中,把老师们推入热烈的课改氛围之中。

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

多次研讨之后,我校提出了“将书香变成语文课程”的构想,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评价标准的改变等诸多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地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重新审视,“课外阅读”课内实施,课堂上实现大量阅读,建立语文教学新的体系和秩序。

“将书香变成语文课程”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书香即教材,二是教师即课程。

书香即教材: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书籍,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都可以成为他们的语文教材。学生要接触多样的题材,认识多样的体裁,领略多样的语言表达风格。他们如牛羊一般,来到有草的山坡,慢慢走,慢慢啃,慢慢欣赏,待到时机成熟,再作细细反刍。这样,他们开阔了眼界,放飞了心情,体验着学习,经历着成长。

首先,变革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努力以三分之一的时间教语文课本,以三分之二的时间从事大量阅读。对于课本,在着力于熟读的基础上,抓一两个“关键问题”的讨论来理解课文。至于“关键问题”的确定,我们持这样的选择: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也不讲;“跳一跳,够得着”的才是课堂讨论的“关键问题”。以此删繁就简,确保课堂思维的力度和课文理解的深度。对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百科书籍等原本课外阅读的材料,我们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什么样的年龄读什么样的书”;二是“以儿童的视角读书”;三是“立足于学生各自的基础读书”。课外阅读材料介入语文课堂后,语文学习形式丰富多彩:趣味识字、诗文诵读、对联赏析、走进《弟子规》、名作导读、读书交流会……在这样的课上,孩子们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其次,实施图书漂流计划。学生在校时间,一学年大约是10个月。在课余,一个月读一本课外书,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我们按照“多样的题材、多样的体裁、多样的语言表达风格”这“三个多样”的原则,从百科读物中遴选了60种图书,每个年级配置10种书,每种书配置60本复本,每个月读一本。同一种书,1班读完,给2班;2班读完,给3班……如此循环漂流。图书漂流计划让各种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同学,聚到一起读书。在全班同学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形成浓浓的班级读书氛围,借助集体舆论,促使每一个学生读书。同时,倡导阅读过程中的共同交流,促使每一个学生会读书。

当然,做这些都需要一个物质基础——图书。根据书香变课程的构想,我们将原先图书室的结构和功能重新定位,并将图书室一分为三:藏书室、班级书柜和主题学习馆。通过整合、优化图书资源的配置,努力提高图书的阅读使用率,为教师、学生的阅读成长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我校还利用各种渠道发动家长为孩子建立家庭书柜,并从图书选购、亲子阅读等方面引导家长买好书,读好书,鼓励家长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教师即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教师的思想风范、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文化底蕴、学术修养、实践能力、教育艺术等个体特征都会有机地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成为课程内容活力非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及其效益,即教师是否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也都取决于教师这些个体特征孕育出的职业素养。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此效应尤为突出。我校花大力气,拓展教师的文化底蕴。我们鼓励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鼓励教师参加函授、进修;有计划地在教师中开展“推荐好书活动”,再以此拟定图书采购目录,向教师赠书;我校极力鼓励教师外出培训,为他们外出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在拓展文化底蕴的同时,我们还着力组织教师在新的教学方略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将理念转化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转化成令人满意的教学效益。因新的教学方略仅是一种构想,前无古人,没有一套现成的完善的教材、教法可供参照,所以我们按照“先开枪,再瞄准”的思路,鼓励语文教师在“大量阅读”的道路上放开手脚,大胆摸索,在新旧观念的不断碰撞、较量中寻求突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想,在老师们积累了大量的课改事件、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量”的积累一定会促使“质”的突破。在前两年“先开枪”的教学摸索中,老师们左冲右突,各种问题纷至沓来。面对近乎“乱象纷呈”的局面,我们对新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梳理,理出新的教学流程众多环节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以三分之一的时间教教材,如何备课”、“主题丛书有那么多篇目,如何备课”、“班级书会如何展开”、“大量阅读背景下的语文有哪些课型”、“低年级大量识字如何过关”、“班级书柜如何管理、使用”、“小学生阅读书目的确定”、“家长观念的同步更新”,等等。在各种问题浮出水面之后,我们引导教师将“问题”变成课题,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着力于“问题”的解决,讲究“短、平、快”。每位教师都领一个“问题”回去,着重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方面设计研究思路,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为研究期限。研究的成果就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一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将研究的成果引入全校各班的语文教学,在全体语文教师的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直至形成明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些“问题”,面广、量大,我们就发动全体语文教师参与研究,如图书漂流计划的实施。图书漂流计划,是将整本的、整套的课外书引入语文课程。这些书,让老师们先读,再设计班级书会方案,轮流公开执教,全体语文老师听课、评课,争取“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老师们在不断的尝试中尝到了甜头,逐步树立起信心,鼓足勇气向前迈步。几个学期下来,对提前大量识字、简约处理教材、课内实施课外阅读等教学工作的操作,渐渐熟练起来。

以机制保证语文课改的持续推进

在探索具体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课改机制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发挥,以便促进全体语文教师持之以恒地投入课改,不断创新,不断生成新的视角、新的方案、新的方法。机制建立了,我们才有希望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少到多,逐步积累课改经验,达到丰富、完善、科学的境界,生成我校语文课改的整体方案,并扎根于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建立机制,我们抓住四个关键元素:《丛书》、家长、制度、考核。

1.使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投入到教学中,鼓励、引导教师压缩教材教学时间,尝试课内实施课外阅读的途径、方法。

2.广泛发动家长参与:有计划地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我校语文课改的积极意义。这样,在家长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给予语文教师的课改行为以正面的、积极的评价。

3.更新教学管理制度:语文课改产生了新的生产力,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同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冲破原来的生产关系。顺应课改的要求,我们将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评价等方面的制度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比如备课,我们倡导集体备课,允许沿用他人的往年教案,但必须依据本班实际再作修改才能执教。对于语文作业,坚决摒弃“语文练习册”之类的机械重复、针对性不强的题海之战。

4.纳入绩效考核:我们注重对课改工作的常规考核,将考核的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使课改工作与待遇挂钩,与职务聘任等挂钩,实行优绩优酬。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初步实现了“将书香变成语文课程”的构想,建立了语文教学的新体系。师生爱书读书,校园书香浓郁。随之而来的,是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大幅度的提升。近三届的二年级学生,在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识字量超过2500的学生比例在95%以上;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语汇丰富,思想活跃,学习主动;在近年的多次质量检测中,我校学生的各科成绩均在全市名列前茅。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