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主题教学视野下的写作素材库建设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部分语文课本选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处境中,“语文主题学习”应运而生,及时改变了语文教学满目疮痍、形容惨淡之现状,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单篇引路,拓展主题
在“语文主题学习”的探索中,笔者做得比较多、比较顺手的就是“单篇引路”,或称为“1+X”。此种模式多根据文本的需要,将主题拓展到各个领域。拓展同一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如《安塞腰鼓》与《海安腰鼓》的异同比较;可以拓展同一内容但不同见解的作品,如《夸父逐日》与余光中的《夸父》对于夸父形象的褒贬不一;也可以赏析修辞手法:为了学习《竹影》中的新奇比喻,拓展赏析了毕淑敏的《今生的五百次回眸》。
其次,在读写结合方面,关键是找好读写结合的关键点,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写作指导点。比如要教学生描写人物,我们可让学生跟着《俗世奇人》学用夸张手法突显人物特点,使人物鲜活而有个性;可跟着《变色龙》学用漫画笔法不动声色地塑造人;也可跟着《范进中举》学用对比手法刻画人。要教学生场面描写的方法,既可以学用《观舞记》中的特写手法,也可以学习《口技》的侧面描写。在找准读写结合点后,再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拓展搜寻,到课外阅读中去巧妙链接。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我们读了一篇又一篇美文,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提升甚微,甚至原地踏步。翻开学生的作文,内容依然空洞无物,语言依然枯燥乏味,学生依然望文兴叹、无话可说。是什么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怎样才能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聚焦文化名人,建立写作素材库
人们常说,写文章,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
素材从哪里来?除了从观察中来,从我们生活的大舞台中来,我们为师者不要忘了,素材还可以从阅读中来,从教材中来,从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中来。历史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回眸这一贯穿古今的画卷,其所散射出来的精华和光彩虽不是文学所能左右的,却是文学所要汲取和吸收的。而我们的学生,仅有几个略知一二,更不用说通晓古今了。语文教师应该肩负起引领学生走入历史隧道,感受文化长廊的责任,让唐宋之音不绝于耳,让春秋史册万古流长,当主流文化占据学生心灵、浸润学生思想之时,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写出大气磅礴的绝佳妙文之际。
所以,教师可以把教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课外阅读巧妙结合起来,拓展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从而走近这个作者,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建立一系列写作素材库,从而把读写结合的方式往纵深发展。
阅读先行,积累素材
教师可以课本内的文化名人为主人公,在学完课本内的文章后,学生再通过大量阅读,了解这个作家的人生经历,走进他的作品,品读他的思想、追求、人格,最后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从而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如学完《观舞记》后,我设计了“走近冰心”这一系列活动。从冰心爱海的作品、爱孩子的作品、爱母亲的作品中,从冰心的人生经历中感受冰心“爱”的哲学。又如,为了感受《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我们必然要了解范仲淹如何用他的一生实践了这一诺言。通过读《宋史》及相关评论性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发愤读书,终成宋朝重臣。但他身居显位不忘本,尽自己所能济贫困之人。范仲淹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曾带兵守边,是一位将相全才……
再以《苏轼风骨》为例,学习完《记承天寺夜游》后,需要阅读和背诵的内容有:①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黠鼠赋》及《苏东坡突围》这两篇文章;②阅读课外推荐书目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主要部分;③上网查找苏东坡的有关情况及写他的评论性文章;④背诵十篇苏轼在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壮年时:自请外任,政通词美。杭州:《饮湖上初晴后雨》;密州:《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徐州:《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老年时:大起大落,潇洒东坡。黄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节选;惠州:《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儋州:《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苏轼风骨》案例回放
一、结合评价,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化史上,有这么一个人:
投影一:
一提到他,总会让大家产生敬佩:
与他相比,李白可能更为崇高,杜甫可能更为伟大,他却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喜爱;
他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如处天堂;
他是散文作家,是诗人,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师: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是谁呢?对,他就是苏东坡。对于苏东坡,我们已用几课时的时间学习了他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背诵了他的10首经典诗词,了解了他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这个倔强而高贵的灵魂,努力构建苏东坡诗与人的素材档案,并进行选点创作。
二、回顾旧知。整体把握。
投影二:
苏轼风骨
从他的才思来看,他____;从他的命运来看,他____;从他的政绩来看,他____;从他的胸襟来看,他____;从他的人格来看,他____。
要求: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填句,完成对苏轼这个人多角度的认识。
三、建立档案,选点运用。
1.建立名句积累与运用档案。
(1)以诗词入文第一境:引用。投影三: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
要求:学生从已背诵的苏轼的诗词直接入文
(2)以诗词入文第二境:化用。
投影四(示例):
大江已东去,愁思却无尽,自比为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何时发现自己已是尘灰满面,两鬓如霜了?在痛失爱侣、饱经人间沧桑后,是否在这凄清的月亮下感受到内心的凄凉和无助?“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他是否还可以做得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没有了往日的豪迈和豁达,我只感受到他内心的痛楚和深情的思念。
提问1:在这段化用中,都选了苏轼的哪些诗词?
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渡·莫听穿林打叶声》
提问2:化用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或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内容直接变成我们的作文语言;或提炼诗词中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怀。
创作:根据以上两种形式,学生或引用或化用苏轼名句。建立独具个性的诗文积累档案。
2.建立作家档案。
明确:作家档案包括人物事迹与贡献、处世哲学、生活经历、名言名篇、友情衔接等方面。学生根据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
(1)以作者入文第一境:举例论证。
投影五:
以挫折为话题: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柔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投影六:
以快乐为话题:
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东坡却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却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苏轼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
(2)以作者入文第二境:贯通全文。
投影七:
以“责任”为题作文。一位学生以苏轼为主人公,从三个层面来阐述“责任”的含义:爱妻亡故、只身凭吊——突出苏轼肩担一“情”字;狩猎驰骋、豪饮寄怀——突出苏轼肩担一“忠”字:为官多处、造福四方——突出苏轼肩担一“义”字。
创作:学生根据以上学习进行创作。创作完成后进行展示、点评、修改。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一起认识了洒脱任达、豪迈雄健的苏东坡,一起感受了放浪形骸、载酒江湖的杜樊川,一起走近了失意寂寥、流连坊曲、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一起读懂了细腻敏感、凄婉优柔、身世飘零的易安,一起看到了报国无门、满腔孤愤把栏杆拍遍的辛稼轩……在这种“语文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面前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他们的作文开始带着历史的沧桑、文化的浪漫、岁月的绵长,开始以古典的方阵、精美的诗句、熟悉的名人高扬起文化的大旗。
在正视学生素材积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语文教师是否应该把镜头对向自己,从教学实际出发,把开发写作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开发写作素材资源,更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令人欣喜的是,“语文主题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写作素材库,只要运用好了这个材料库,就可以做到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学生写作就能胸有成竹、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