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视频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甘肃
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资料版本: 华师大版(上)
章:
节:
上传用户: 家教网ggg3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3-5 15:48:08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 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 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 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 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 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 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第九种模式:作用题

1.首联的作用

新城道中①(二首选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④春耕。

[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 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②铜钲:铜锣。③ 西崦:西山。④饷:犒劳。

从全诗来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

答案示例:“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句写道中具体欲山行所见引路(或做铺垫)。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如有点明时间(包括季节)、地点、点题也要写]
2.
尾联的作用

小 村 宋

·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

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案示例 (3分)总结上文,卒章显志,(1分)表现作者对灾民的同情(1分)、对统治者的讽刺(1分)。(如果最后一句写景是以景结情。)

3.环境描写作用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分析诗末“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有何作 用?

答案示例(1)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2)运用反衬手法,夜带风雨加深了 “寒”意,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雨无情的扫的飘零满阶,用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静淡泊。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