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的力量
一粒种子,融入大地消失不见,看似消失了,却在悄然间孕育更多新生命。足见即使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它也有自己的梦想,它努力融入大地,是因为它想绽放,于是在那之前,它便不断地努力,吸收大地的雨露,等待花开的那一天,倾听花开的声音。
2017年9月25日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53岁的生命戛然而止。“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钟扬曾经说过的话犹在耳边。
一粒平凡的种子,可以为民族的未来带来多大的光亮? 钟扬16年间行程超过50万公里,每年有100多天在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的地方穿梭。他带领的团队手机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
一个人的生命,能够记录到怎样的巅峰?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他攀登到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教授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
它寄托着一种希望,是一种让人为之向往、勇往直前,哪怕遍体鳞伤要逃脱绝境的力量。当绝望的海洋凶残地将人的信心吞噬,是它化作一叶扁舟载着心如死灰的人们渡过无边无际的海洋,重新去拥抱丰富多彩的生活。它就是梦想。翻开历史的长卷,可以看到它如何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如何鼓起历史的风帆。每个中国人的心田都埋下了一颗种子,那颗赤红的种子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也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像钟扬教授这样的无私播种者和筑梦人。他曾说过:“不是杰出者才善梦,二是善梦者才杰出。”我们纪念追忆钟扬教授,重温他的先进事迹,就是要从中汲取精神和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脚踏实地地奋斗,激励我们迈进新时代和新征程。怀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将他没有走完的道路走下去,把他们的精神力量传承下去!让我们也作一粒有梦想有力量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的种子吧!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任务是:阅读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首先分析所给材料的内容。材料中第一句说一粒种子融入大地是在悄然间孕育更多新生命,第二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也需要无数粒这样的种子,强调了种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人重要性。本题中的“种子”显然不仅指实实在在的种子,而是喻指为一种知识科技、人美好的精神与品德,如某人用行动播种“梦想”“环保”“宽容”“奋斗”等积极向上的“种子”。
然后根据写作任务,明确自己的看法。写作任务要求中“你有怎样的思考”,材料对种子的描述肯定都是思维的触发点,但审题立意必须种子展开,体现思考、权衡。写作时凡是围绕种子来写都算符合题意,选材要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尤其是那些平时看似细小的、平淡的事件,这样才能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