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孔子教育弟子冒危险救人应收取奖赏,垫钱赎本国人可回国报账,他的行为方式或许匪夷所思,但了解如此处事的根本原因后让人恍然大悟,不得不称赞的他的思想明智,其实并不是所谓圣人就想得比别人有先天优势,他们只不过是深刻探寻了事物更深远的影响,从而掌握了看上去更加优越的原则罢了。
目光短浅是个贬义词,但好高骛远也是个贬义词,以长远的目光看问题意味着不局限于事物表面现象,但并非目光越远越好。当今社会谈论的一个热点词汇是“梦”,而梦想能否实现的判断条件之一,就在于你能否对其正确定位,长期目标要有,但阶段目标同样不可缺失,过于浅的水难以载舟,过于猛的浪易使船覆,把握好长远的“度”,适度而长远,才能找到驶向彼岸的正确航向。
让我们学会以长远的目光看问题,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判断是非的标准往往取决于大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但这种考虑方式有着其弊端:即难以跳脱出狭隘的视野进行思考。学会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被世俗所导向,是人生的大智慧。
众所周知,凡是都有其两面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有效地相互转化。是故,眼前的对错并不代表长远的对错,正如当下的成败不能说明日后的辉煌与卑微,以长远的目光看问题,可以让你洞察先机,不至于处处受制于人。棋,是一种很考验智慧的活动,无论哪种棋,胜利的关键都在于所谓预判,也就是提前琢磨对方下一步,再下一步,乃至局终的可能招术,为自己的游刃有余打好基础,不至于被动招架,疲于奔命。人生亦如棋局,以长远的目光看问题,是走向成功的一大助力。
作为新一代中学生,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拘泥于过往,不局限于眼前,放眼未来。即使前进的道路上充满荆棘,一次的失败和暂时的挫折不能说明什么,可以预见的未来依然是光明的,社会要提倡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国家要以科学的,长远的观点制度合理利民的政策方针,富民强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说的是为了保护美国波浪谷的环境,美国政府出面作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规定:波浪谷每天只发放20张门票,全球不分国家、种族、信仰、贫富,均可通过现场申请或网上申请的方式索票,机会均等。既保护了波浪谷的环境,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观赏愿望。材料的主题很明确,就是提醒人类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措施,将环保落到实处。环境恶化的背后,往往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的急功近利。人类为了短期利益破坏环境,而给自身带来了生存的危机。写作时,可从反思人类的角度构思立意。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思考,可以写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开发商的角度写,可以批评只重利益不重保护的短视行为;从每天只发放20张门票的角度思考,可以写找好平衡点等。要写好此作文,不能面面俱到,内容空泛,而需要精心选择新角度,化大为小,这样才能有话可说,内容充实。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古今名言进行论证,如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罗斯福在《1937年2月26日致各州州长的信》中说“毁坏自己土地的国家就是在毁坏着自身”;温家宝说过“地球不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过来的,而是我们从后代那里借来的”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1)短视要不得: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最终受惩罚的只能是自身。
(2)得与失:每天只卖20张门票,在经济上损失了许多,但却使波浪谷获得可持续良性发展的机会,利于千秋万代。
(3)保护环境,时不我待:资源不是挥霍的资本,要让它恒久地发挥作用。
(4)保护比赚钱更重要:波浪谷是地球的财富,是全人类的财富,不能让它们成为一两代人的玩具,而要留给千秋万代。
(5)找准平衡点:每天只卖20张门票的举措,既保护了一个自然保护区,又满足了全世界旅游爱好者的强烈愿望。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没有限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EndFragment-->
?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