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
复习要点:1. 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
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当然也有些词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来”,还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经不用,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这部分词语,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
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
①“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等。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义。例如:甘(味甜——味甜乐意)
苦(味苦——痛苦辛苦)
①“甘”。《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②“苦”。《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还有像“病”(重病——病)
(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例如:
①“江”、“河”。(专指长江、黄河之——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
②“好”(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
③“中国”,(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例如:
秋(秋季——秋季,一年)
百年(晚年——很多年,一辈子,一生)
宾客(门客——客人)
“秋”。《说文》:“禾谷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百年好合;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二、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如“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1)词义程度的减弱。例如:
饿(严重的饥饿,受死亡威胁——肚子饿)
怨(恨——不满意,责备)
①“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②“怨”。古义指“恨”的意思。《屈原列传》:“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个“怨”即是古义。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从无怨言”、“任劳任怨”。
(2)词义的表示范围的缩小。例如:
丈夫(男子的通称-------女子的配偶
子(孩子总陈——男子)
臭(气味——难闻的气味)
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后》:“丈夫变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④“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劝(鼓励、劝说、规劝——劝说、规劝)
让(辞让、谦让之意,责备——辞让)
①“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肃劝权如瑜还。”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
②“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指南录〉后序》:“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调任、升职)《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今义“迁”只剩下“迁移、变换”之义。如“迁居”。
③“让”。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是指大病。这些词的词义在今天看来,程度都减弱了。
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四. 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 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④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⑤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五、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例如:
①“币”,古义指礼物。“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②“涕”,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例如:
①“走”,古义为“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②“去”,古代指离开某地,现在则指到某地去。“去国怀乡”。“念去去千里烟波”
③“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肴之战》中“勤而无所,必生悖心”的“勤”就是“辛苦”的意思。今义“勤”已没有它的原义了。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
(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例如:
“慢”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的“慢”是速度缓慢,与“快”相对。古今词义的范围,从心理活动转移到动作方面来。
(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产生转移。例如:
①“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②“假”。古义指“借”的意思,属动词。《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即是古义。后来“假”逐渐转移为“假期”和“真假”的“假”,不仅古义消失了,词性也由原来的动词转移为现在的名词或形容词。
练习: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六、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如此说来,古今书写相同的词,其词义并不尽相同,为此,我们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古文时,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注意在同中求异,切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唯其如此,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古书中的内容。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例如:
①“明哲保身”,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词义由“褒”变“贬”。
②“衣冠禽兽”,原指官司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在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牲一样的人。
(2)贬义词变化为褒义词。例如:“乖”。古义指偏执、不驯服。《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即是古义。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例如:
①“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②“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即是古义吉凶预兆的意思。今义多指吉兆,如“吉祥”。
练习,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②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③ 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七、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 愿为市鞍马 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八、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将文言文解释为现代汉语时,大都将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比如,"俭约"就解释为"俭朴节约"。 “前”变为“前面”,“敌”变为“敌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