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页——>>资源平台——>>语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贵州页面)
语文 初中同步 中考 高中同步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高考 学科竞赛 自主招生 作文 其他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必修一 |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苏教版 人教版
必修二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三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四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五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高一 |
华师大版(上) 人教普通版(第一册)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二册)
高二 |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三册) 人教普通版(第四册)
高三 |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五册) 人教普通版(第六册)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选修1 |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字音和字形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重要和常用词语理解与运用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辨析和修改常见的语病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修辞方法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专题--作家作品常识 阅读专题--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专题--文学作品阅读(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阅读专题--古代诗文阅读 写作专题 学业水平考试基本篇目
三轮综合复习 |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指导 学业水平测试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文言虚词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贵州
所属阶段: 三轮综合复习
学科: 语文
专题/考点: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4-2 16:18:57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文言虚词

一,教学要点:

1. 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20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2. 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3.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4.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

5.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6.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 文言词语的分类:

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 仔细阅读常见虚词用法列表,体会要求的20个虚词的用法。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承接)      D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好象)

E.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                   F.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这样)

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竟然)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是)

B.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可是)        D.屠乃奔倚其下(于是)

F.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3.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到)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于)

C.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    D.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被)

D.贫者语于富者曰(对)                   F.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虚实兼类现象:

所谓虚实兼类,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小练习]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1. 安

1.. 然后得一夕安寝  形容词,安稳          2. 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  形容词,安乐,安逸

2.  可以为富安天下  动词,使安定          4. 君安与项伯有故  代词,怎么

6.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代词,哪里

7. 所

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

②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名词,结果

③ 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结构

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助词,表被动

⑤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量词,座

8. 与

①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  介词,同,和

②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动词,给予

③ 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动词,交好

④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助词,同“欤”,吗

⑤ 蹇叔之子与师  动词,参加

⑥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  介词,对

.? 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小练习]解释下列虚词在各句中的用法。

1. 者

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人”

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事物”

③ 二者不可得兼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④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语气助词,表提顿

⑥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2.?? 以

①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凭借

②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

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并且

⑤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和楚  用以

3.?? 焉

①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那里

② 青麻头伏焉  兼词,“于彼”,在那里

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助词,了

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⑤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助词

.? 虚词的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 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 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3. 用法变化。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 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小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虚词。

①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况且

②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④ 为众人师且不敢  尚且

⑤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那样

⑥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你的

⑦ 以啮人,无御之者  如果

⑧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岂”,难道

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于是写作

⑩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

二,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