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中国的农业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及主要农产晶;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初步学会用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分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初步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 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找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大致位置。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优良品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耕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三.教学难点:四大农业区
一.农业的地位
稻谷、大豆、谷子、茶、桑、柑橘等都起源于我国。
1. 农业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提供生活必需品、原料、市场、劳动力、资金
把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1)人均耕地少。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较差。水旱灾害最严重。
(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种植业一半以上,林业不足4%,牧业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牧业比重较低。
近年的变化:种植业比重逐年降低,牧业、渔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林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4)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且垦殖指数较高;
草地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
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边远山区。
土地生产力的地区差异很大。东部地区的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耕地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土地后备资源不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云南等边远省区,开发比较困难。
(5)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受污染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6)不少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种植业(耕种业)
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粮食作物
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全国3/4的耕地和农业劳动力都投入粮食生产。
稻谷:
我国的粮食作物中,稻谷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居首位。在世界上,我国的稻谷产量居世界首位,播种面积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
稻谷是一种喜温喜湿的高产作物,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季风区),东南部、黑龙江北部和新疆绿洲地区。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最集中,约占2/3以上。
小麦:
播种面积和产量都仅次于稻谷。小麦性喜温凉,耐寒耐旱,适应性较强。
冬小麦播种面积、产量占80%以上,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水、青藏高原以东,黄河中下游是集中产区。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东北平原是集中产区。
杂粮:
玉米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地区。
高粱、谷子、大豆主要分布在北方和东北地区。
甘薯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珠江流域等地。
全国性商品粮基地:九大基地: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种植业区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的差异
分布
|
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
成因
|
这些平原地区,属于我国季风区,温度和降水条件好,属湿润和湿润地区,同时平原广阔,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
地区差异
|
北方
|
南方
|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主要是旱地,灌溉多采用水浇形式。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水田,广泛种植水稻。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至三熟
|
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的需要量大米,人口增长快,人均粮食产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
|
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
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②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
|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
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我国的农业生产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相应地建成立了九大商品粮基地,和商品糖、油、棉等基地,以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