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 土壤机械组成
组成土壤的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土壤的机械组成或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分类是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百分比作为标准的
土壤质地的性质
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运动,也影响养分的转化(质地和有效水容量之间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结构类型,含粘土高的土壤易形成水稳定性团聚体和裂隙;细砂或极细砂比例大的土壤只能形成不稳定结构;粗砂无法团聚。(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1~100mm之间的物质。
土壤胶体的种类:按其成分和性质有三类:土壤矿物质胶体,包括次生硅酸盐,简单的铁、铝氧化物,二氧化硅。有机胶体,包括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生物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中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通过各种键(桥)力相结合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胶体的性质1 巨大的表面和表面能 2 带电性 3 分散和凝聚性土壤的离子交换:土壤胶体表面与溶液介质中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相交换。
(三)土壤溶液
土壤溶液是土壤中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溶液中所含物质有以下几类:不纯净降水及其在土壤中接纳的溶解性气体无机盐类、有机化合物类、无机胶体类
、络合物类
土壤的酸碱反应 土壤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解离出H+和HO –数量中和 。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m+ +n 电子≒还原剂 土壤的缓冲性 土壤加酸或加碱时具有缓冲酸碱度改变的能力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母质层与环境之间发生了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形成土壤腐殖质和粘土矿物,发育了层次分明的土壤剖面,也出现了具有肥力的土壤。
一、成土因素学说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因素学说:函数关系方程∏=f(K,O,E,P
)T。∏为土壤;K为气候;E为岩石;P为地形;T为时间;O为生物
基本观点:1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和相互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形成过程。3土壤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形成演化;土壤是一个运动着的和有生有灭或有进有退的自然体。4土壤形成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特别是有由极地经温带至赤道的地带性规律。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一) 母质因素:岩石风化的产物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木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母质层具有不同的质地层可影响土壤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不同母质对土壤的次生矿物有影响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二)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气候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三)生物因素: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因素。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在以有机生物残体形式聚集于母质表层,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各种昆虫等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它们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
(四)地形因素: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五)时间因素: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前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程度
(六) 人类生产活动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施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耕作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