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
。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有机物。
四 主要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即后生长藻类,再后生长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2灰化过程 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及淀积的过程3 粘化过程 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4.富铝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5.钙化过程 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6.盐渍化过程 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集过程。7碱化过程;土壤吸收复合体上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30%以上,pH大于9,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8 潜育化过程 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还原的过程9.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10白浆化过程;土壤表层由于土体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11腐殖质化过程;在生物因素影响下,在土体中尤以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12泥炭化过程; 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13土壤的人为熟化过程;在人类合理耕作利用改良及定性培育下,使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类
(一)国外土壤分类
1.前苏联:强调土壤的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以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土壤形态、土壤物理、土壤化学、矿物及生物等)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土壤分类系统中分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系、土相等8级。
2美国:分类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量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划分只要一句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特性:用于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
土壤分类系统按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6级,共分出11个土纲。
(二)中国的土壤分类
1.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基础。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级,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单元,共分12土纲,27亚纲,60土类,234亚类。2.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以定量化、标准化为特点
二、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它包括由于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变化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带的三维成土分布因素函数
s=f(W*J *W)式中 s 为土壤分布特征W 为纬度J 为经度 G 为海拔高度
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 ,地带性土壤大致呈平行于纬线并以纬线呈带状分布
两种表现形式:全球性的( 由北而南的冰沼土带、灰化土带和砖红土带);区域性的
2.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海陆分布的态势不同,水分条件和生物因素从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带从沿海向内陆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分布。(三)
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减,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垂直带谱由繁到简,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在相似的纬度上由湿润到半湿润,半干旱及干旱地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
三、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一)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
在中型地形条件下地带性土类与非地带性土类按不同地形部位呈现有规律性的组合现象一般有枝形、扇形和盆性三种组合形式
(二)土壤的微域分布规律
在小地形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种变种甚至土类和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四、耕作土壤分布规律:同心圆式分布、阶梯式分布、棋盘式分布、框式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