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垂直带性分异
这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湿垂直带的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就构成了垂直带谱。垂直带谱有以下性质:1.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垂直带谱也将具有海洋性特征,即各类森林带在带谱中占显著优势;反之,如基带为荒漠或半荒漠带,则垂直带谱呈大陆性特征。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偏低的带。 3.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决于山地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水平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5.同一山地的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或同一垂直带的分布高度都有很大的差别。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大尺度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地域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四、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3.我国青藏高原研究者在20世70年代发现,珠穆朗玛峰地区作为热带北缘山地,其垂直带从热带季雨带开始至高山冰雪带,引人瞩目地缺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苔原带,
5.地域分异表现形式多样,相互关系复杂,它们共同作用于地表,形成水平地域结构、垂直结构及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相结合的多维空间结构:
第三节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原则(一)发生统一原则: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二)相对一致性原则:即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三)空间连续性原则:也称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区域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四)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它同级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分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
二、自然区划方法
1.顺序划分法和顺序合并法:这两种方法是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与空间连续性原则的重要方法。顺序划分法尤其被广泛采用,如下图,按照区间差异和区内相对一致性原则,从高级区开始逐级向下划分中低级,自然区:按照顺序合并法,从确定基本土地类型开始,依据土地类型分布状况合并为低级自然区,而后按顺序合并为中高级自然区2.部门区划叠置法3.地理相关分析法4.主导标志法
三、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带性分异因素决定了地带性区域单位及其等级系统的客观存在,因此,这类单位应主要依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主要的地带性区域单位主要包括:1.带。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在区划中,带是作为自然综合体的地理带或景观带而非单纯的热量带。具体指标有:≥10℃积温、辐射平衡值,以及土壤、植被所反应的气候特点等。2.地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通过地带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 地带内部各自然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性变化,而其中部分要素的变化属于质变时,就形成若干亚地带。亚地带内自然要素和整体特征的更次级的、局部地带性变化,则形成次亚地带。
(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目前常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有: 1.大区,大区时与基本地质构造单元相关的,具有独特
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的“大陆的巨大部分”。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的三个自然大区:东部季风区、内蒙古-新疆(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2.地区:地区是“大陆的宽广部分”和大区的组成部分,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二级地质构造单元。地区划分主要以地
质基础与地貌特征为依据。《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中的地区直接在热量带内依据湿度差异划分,有些不妥,由于是近半个世纪前的首次探索,故完全可以理解。3.亚地区:亚地区是地区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中因构造运动差异、气候省性差异等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分化而成的。4.州:州是低级非地带性单位,主要以亚地区内的地质地貌差异及由它引起的其它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据划分。
(三)综合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区划单位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运用双列系统进行自然区划殊非易事。于是,通过双列系统中等级相当的地带性区域与非地带性区域单位的叠置,建立完全综合的等级系统就成为必然趋势。具体做法为,带与大区重叠得到带段,带段与地区叠置得到所谓“自然国”,国与地带叠置得到地带段,地带段亚地区叠置得到“自然省”,省内划分亚地带段,亚地带段内划分州,州与次亚地带叠置得到次亚地带段,最后直到划分出自然地理区,即狭义理解的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