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乘船沿着长江上行,穿过三峡,就进入了我国著名的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在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它的西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面是云贵高原,北面是秦岭和大巴山,东面是巫山。四面的高山,大部分海拔在一千米到三千米之间;而盆地的底部,海拔是三百米到六百米,从形状来说,就象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大盆子。盆地内部广泛分布着起伏不大的丘陵。这里的岩石是紫色页岩,这里的土壤叫紫色土,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紫红的颜色,称它为“紫色盆地”,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既然是个“盆子”,它的底部是不是平的呢?不是。因为在盆地内部,汇集了许多河流;滔滔长江横贯盆地,向东流向长江中下游平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从南北两边的山地奔流而来,汇入长江。这些河流象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将盆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了丘陵地带,所以盆地底部是起伏不平的。
四川盆地内部的丘陵,也是各种各样的。在盆地东部,分布着一列列从东北走向西南的山岭,山岭间隔着一道道河谷,排列得相当整齐,有的地方谷地狭窄,嘉陵江上著名的“小三峡”就在这个地区。在盆地中部,又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有数不清的平顶方山,象是一张张的桌子突起在河岸上,山顶高度一般在三百五十米左右,高出河面仅一百米,现在大部分已经开辟成梯田。盆地的西部边缘有一块著名的平原——成都平原(也叫川西平原)。这块平原是由岷江、沱江等河流冲积形成的,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自古便是有名的“粮仓”。除了成都平原以外,四川盆地内有无数丘陵低山,也有广阔的田野,到处分布着紫红色的土壤,与苍翠的山林相互衬托,别有一番地理景色。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壤,含有丰富的磷、钾等矿物养料。长期以来,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垦殖,丘陵地区梯田处处,成都平原渠道纵横,四川盆地不仅成为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而且还盛产油桐、甘蔗、柑桔等多种亚热带作物,物产极为富饶。解放以后,有了成渝、宝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铁路,又整治了江河,交通发达,工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变得更富饶了。
东北平原上的“北大荒”是怎样变成“北大仓”的?
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有一片被山岭环绕的肥沃平原——我国最大的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大体上又可分为三部分: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的一块,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所以称为三江平原;南部的一块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称为辽河平原;中间的一块,是东北平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形成的,称为松嫩平原。东北平原的北部开发比较晚,特别是松嫩平原的北部和整个三江平原,直到解放以前还是一片长满野草的大荒原,这就是历史上被人们称为“北大荒”的地方。
“北大荒”的土地十分肥沃,辽阔的原野上到处都是“一脚踩得出油”的黑土,有机质十分丰富,被誉为“土中之王”。为什么这里能有这么肥沃的土壤呢?原来,这里的夏季温暖,降水丰沛;冬季长而且寒冷,蒸发量小,所以空气湿度较大,土壤中的水分比较充足,这就使草类生长得十分茂盛。大量的草本植物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冬季里土地封冻,土壤中的有机质慢慢腐烂分解,形成大量的腐殖质。日积月累,丰富的腐殖质就把厚达一米的土层染成黑油油的颜色,形成肥沃的黑土。但是,三江平原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五十米以下,排水不畅,加上气温低,水分蒸发缓慢,地下又有不透水的粘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所以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地。
在黑暗的旧社会,“北大荒”的肥田沃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大片的沼泽地更是一片荒凉。“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这是解放前祖国东北边疆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建立后,一批批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到的“北大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另外,这里还有继续开发的潜力。军垦战士和当地人民,决心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进一步开发“北大荒”,把“北大荒”真正建成祖国现代化的农牧业基地。
华北平原是自古就有的吗?
华北平原位于我国东部,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地,东到黄海、渤海海滨,北依燕山,西南至桐柏山、大别山,东南到淮河跟长江下游平原相接,是我国第二大平原。整个平原以黄河为分界线,分为两部分:北部属于海河流域,也叫海河平原或河北平原;南部属于淮河流域,也叫黄淮平原。
华北平原是自古就有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华北平原的形成发展过程说起了。
在距今大约一亿三千多万年前,我国所在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地质学上叫做燕山运动。在这次地壳运动中,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隆起,成为太行山脉,东面的华北平原地区断裂下陷,被海水淹没,海岸线直逼太行山麓。到了距今三千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的时候,太行山脉再次抬升,东部继续下陷。这种西升东降的现象,直到今天还没有停止。
既然东部继续下陷,整个华北平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山脉隆起的同时,从西部和北部的高原和山地中流出来的河流,如黄河、海河、滦河等,挟带着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大量泥沙,首先在山前堆积起来,形成一系列山麓冲积扇。一个个山麓冲积扇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沿着山麓分布的冲积扇带。冲积扇所在的地区地势较高,一般在海拔五十米以上,坡度比较大,容易排水,对农业生产有利。河北、河南两省的一些古老城市,大多分布在这条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带上。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就位于永定河冲积扇上。黄河带来的泥沙最多,形成的冲积扇规模最大,地势也最高,向东突出,直抵山东丘陵西缘。这样,整个华北平原的地势也就以黄河冲积扇为中心,向北、向南、向东微微倾斜。黄河由于泥沙过多,河床高出地面好几米,这条天然堤横贯平原中部,就成了海河平原和黄淮平原的分界线。
在山麓冲积扇带的外缘,是地势比较低坦的冲积平原,一般海拔只有三十米左右。到了临近海岸的地方,就是滨海平原,由各河流的三角洲相连而成。这里的地势更加低平,一般海拔都在五米以下,地面上还残留着不少没有被泥沙填满的洼地,如天津南面的北大港等。
黄河、海河、淮河等河流挟带着大量泥沙,填充的速度超过了地壳下沉的速度,使华北平原逐渐扩大,这个过程到现在还没有停止。元代的渤海海岸线还在天津市区附近,现在已移到远离市区七十多公里的塘沽。从最近的观测结果看,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以二到三公里的速度向海洋伸展。华北平原的形成是“沧海变桑田”的最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