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一 |
人教普通版
高二 |
人教普通版
高三 |
人教普通版
必修一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必修二 |
人教版 湘教版 中图版 鲁教版
必修三 |
人教版 湘教版 中图版 鲁教版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湘教版 鲁科版 中图版
选修1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2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3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4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5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6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选修7 |
中图版 鲁教版 湘教版 人教版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经纬线 地图的概念、特点、组成和分类 地图三要素 与地图有关的计算 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 其他地图的判读(如政区、地理分布等判读) 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宙中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月球、月相和日食、月食 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结构特征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分布 大气运动 降水的形成、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和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主要的大气系统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植被、自然带、农业生产影响 水圈及构成 水环境的主要环节和意义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河流水的补给 地下水 海水运动 海洋潮汐的运动规律和影响 海洋开发 海洋环境问题及保护 海洋权益 地球内部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带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土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煤炭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开发利用 人口的数量与环境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的分布 地域文化与人口 聚落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空间布局特点及成因 城市地域形态及其变化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空间(或地域)结构模式 城市的作用及等级体系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乡分布与城乡规划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市化的内涵和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问题及其治理 农业生产活动概述 农业区位和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世界的粮食生产和分布 世界粮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区位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布局 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及其影响 环境 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环境问题分布的特征 环境污染及其类型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水污染及其防治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农业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中国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与国际行动 公众参与 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的资源问题 化石燃料的分布和开发利用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区域的基本定义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森林资源锐减的原因、危害和保护 湿地减少及其原因和危害 流域的综合开发 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 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德国鲁尔区的建设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长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 遥感及其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数字地球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的大洲 世界的海洋 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 各大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世界的人口和居民 世界的国家 世界的工业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综合国力竞争 亚洲和欧洲 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 中亚 西亚、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欧洲西部 欧洲东部和北亚 北美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 两极地区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总结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对比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事物分布 图示世界重要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元素和特点 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河流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疆域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人口 我国的民族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工业的分布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包括港、澳、台)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现代旅游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旅游者与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我国的旅游资源 旅游景观的神秘特征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旅游规划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旅游活动设计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 洪涝灾害 生物灾害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水文灾害 中国的气象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 自然灾害与环境 自然灾害的监测 自然灾害的防御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球与地图基础知识 宇宙中的地球及探索 大气、陆地和海洋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环境 文化景观
三轮综合复习 |
地理原理示意图 地理发展过程示意图 地理关联示意图 模式图示意图 剖面示意图 主题漫画图 坐标统计图 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其他统计图 合成统计图 变化曲线图 自然地理中的计算 人文类问题的计算 其他类问题的计算 地理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与比较 地理实验与研究性学习专题 地理热点事件与地理热点剖析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地理环境与人们的服饰 关于物象的天气谚语 诗词中的地理 趣闻地理 巧记地理知识 高考地理指导 高考地理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迎风坡多云雨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时练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湖南
所属阶段: 一轮基础复习
年级: 高二
学科: 地理
资料版本: 人教普通版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5-12 17:09:04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2

   图中 M 地气温25℃,水汽含量每立方米 l5 ,据图乙可知在17.5℃时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有降水,根据气温每百米降0.5℃计算可知海拔1500 米附近天气变化显著。同一高度的A、B 两地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可以计算出各自的气温。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答案       (1)A 地为 22.5℃,B 地为 28.5 ℃。

(2)1500 。   l500 附近为云雨天气,再往上天气晴朗。

(3)迎风坡多云雨,背风坡天气多晴朗。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太阳辐射较强,但大气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多,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5)我国:大兴安岭、贺兰山等阻挡东南季风进入,是我国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世界:科迪勒拉山系阻挡海洋水汽进入,造成南、北美洲大陆西岸与东岸、中部气候类型的差异。

【纠错 21】

56.B    读图可知图中是先形成沉积岩后有火山活动,②④形成的应最晚

57.C    ③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

58.D     若③为石灰岩,变质以后形成变质岩——大理岩

【纠错 22】

59.B    从图中甲处岩层的弯曲情况可以判断为向斜成山

60.A   乙处河谷的形成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纠错 23】

61.(1)略。

(2)岩层受到挤压上拱形成褶皱,背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形成裂隙被侵蚀顶部被不断侵蚀,形成谷地,背斜成谷

62.B    乙处位于背斜顶部且在外力侵蚀作用下,煤层已出露地表,适合露天开采;丁处煤层也出露地表,但丁处是断层,不稳定、不安全

63.A     a处煤层位置高,密度较小的气体容易在此汇集,故易发生瓦斯爆 炸;b处是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故易发生透水事故。

【纠错 24】

64.A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形成,读图可知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

65.D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 M 表示外力作用。

【纠错 25】

66.B    读图可知图示地区由于河流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海岸线发生变化。

67.C    图示的沿海地区河流较多,因而不可能有沙丘。

【纠错 26】

68.(1)夏季位置偏北       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相应向北移动

(2)位于赤道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副热带高气压带

(3)C D     A     B

(4)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周围区域环境状况的改变

【纠错 27】

69.AD  根据降水量与温度的变化情况可知,甲分布区域降水少、湿度高,其应为荒漠,丁为热带雨林,乙应为草原景观,己分布区域温度低但降水较多应为针叶林,戊介于针叶林与热带雨林之间应为阔叶林,丙分布区域降水较少、温度较低应为苔原。

70.BC 苔原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地区,荒漠地区因云量较少气温的日较差较大,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分布地区降水都多集中在夏季,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与温带地区,大陆的东西两岸都有。

71.C    四座山的海拔高度相同,但自然带谱的数目不同,这主要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越低带谱的数目越多。

72.D     南半球的北坡为阳坡,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应该高一些,甲应位于北半球;在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是水分、热量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结果;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

【纠错 28】

73.解析:甲地西坡山麓植被枯黄说明是其所在地区为冬季,即北半球的夏季,则纬度位置越靠北,白昼越长,而纬度位置可以根据其自然带基带判断。同一山脉不同坡向自然带不同,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和气温。雪线上升说明气温升高,治理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其吸收量。

答案:(1)丁>乙>丙>甲。

(2)甲地东坡为迎风坡,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偏少,形成稀树草原带。

(3)乙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向阳坡,北坡为背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且乙地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故北坡雪线低于南坡。

(4)全球变暖。对策: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③加强国际合作。

【纠错 29】

74.B    a图中公路在山区呈“之”字形,符合公路建设的原则;而b图中公路直接穿越山顶,道路坡度大,不符合公路建设的原则;c图中村落附近注意植树造林,保持生态平衡;而d图中村落周围植被遭到破坏,水士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75.A   图示地区屋顶坡度大,生长有椰子树,应为南方某山区。

【纠错 30】

76.(1)二氧化碳:自然来源一植物腐烂、动物呼吸,人为来源——一燃烧矿物燃料。一氧化二氮:自然来源——氮在土壤中的分解,人为来源——矿物燃料的燃烧。

(2)二氧化碳浓度、平均温度偏差  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平均温度偏差呈现波动性上升,平均温度偏差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

(3)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使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量迅速减少。

影响:①海平面上升,威胁沿岸地区的安全;②夏季高温,用电量增加;③冬季取暖季节节省燃料;④高纬度地区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合理即可)

(4)全球 CO2 气体含量增多,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对生物造成 危害;人类对企鹅的捕杀。

【纠错 31】

77.解析:公路干道选线时应尽量少占耕地,尽量连接居民点,并以直达运输为主。为了便于取得水源、充分利用水运,E、F 两聚落都会向河流一侧发展;而城镇规模的扩大会占用大量耕地。A 为铁路与干线公路交会处,交通区位优势最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答案:(1)方案1仅沟通了火车站A与县城B,没有沟通C、D两个乡镇,交通量少;方案2路线太长,占用耕地太多,更主要的是由A到B的运输线路拉长了,造成运输成本大大提高;方案3既沟通了火车站A与县城B(此为公路主干线),C、D又以分支形式与主干道接近垂直,线路较短,占用耕地少,交通量大,运输成本最低,故最佳。

(2)BC       (3)A   A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