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循环原理与地壳的运动规律
1.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避开重置陷阱。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
2.板块构造与地貌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理界目前比较盛行的解释地壳运动机制的理论,这里要明确板块构造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及相应阐释的地理问题:(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为六大板块(熟悉板块的分布、不同性质的边界);(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其内部稳定、边缘活跃(解释地震、火山、地热、矿藏的形成、分布);(3)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解释山脉、海沟、海洋、岛屿等地形的成因、分布)。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
做题时要明确以下两点:①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是不同的。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两大类;构造地貌类型多样,可能是平原、盆地、丘陵、高原、断块山地等。②褶皱的岩层是连续的;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有明显的位移。这类试题考查的内容一般有:一是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二是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关系;三是运用地质构造规律,服务生产和生活。
4.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表示)。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巧点妙拨
地质构造剖面图判读程序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在高考中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意义,试题多以地质构造剖面图为载体。在判读地质构造剖面图时,一般遵循以下思路:
(1)建立正常地层的特点模型: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2)判断地质剖面图中的特点:①是否弯曲→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②是否有断层线→断层地质构造;③是否有岩层上下错位→地垒或地堑的地质构造。
(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①正常状态的岩层→下老上新;②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③侵入岩层的岩体→侵入的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间晚。
idi-language:AR-SA'>主要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其影响主要有: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水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比常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