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时练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西藏
所属阶段: 一轮基础复习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地理
资料版本: 人教版(上)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5-19 17:03:57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大纲要求:

1.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2.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3.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4.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6.1   聚落的形成

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1.              村落的形成,要了解

(1)聚落形成的演变:

乡村的形成: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

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 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农业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2)村落的分布与形态  (通过读图6-2,6-3 分析得出表)

分布在平原

地形特征

村落形态

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

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河网密度大,村落沿河道伸展

带状

2.              城市的起源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包含三个问题:(1)城市出现需要的两个条件;(2)首批城市出现在哪里;

(3)古代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

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变为城市。必须指出非农业人口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出现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历史上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早期城市因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不稳定、发展水平低。故城市多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概念释义: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个点,又是一个面。城市本身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周围广大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成为组织地区生产、交换、服务的核心。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

城市区位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城市的位置,二是城市的分布。影响城市布局选址的因素很复杂,有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重点:分析总结河流、气候、地形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1.              地形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6-6和图6-7,分析地形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

有利影响

举例

一般多在平原地区(100200米沿河、湖、海平原地带)

一平(地形平坦),二土(土壤深厚、肥沃),三利于(利于农耕、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美国东部城市带,我国东部城市,印度平原上的城市如加尔各达等。

高原也有城市分布

热带低地闷热,高原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也有城市分布

沿河谷低地,地势开阔

太原、西安、拉萨

2.              气候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6-6和图6-7分析气候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

气候有利、不利影响

举例

中低纬度

(沿海比内陆城市多)

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多数城市,如北京、上海、纽约、巴黎

荒漠地区

高纬、高山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干旱

严寒

闷热

城市很少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