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15反映的是岩石的机械(物理)风化状况。图的左面,1表示在白天太阳光的照射下,岩石表层受热使温度升高,而岩石内部却没有多大变化。到了夜晚(2图),表层温度下降,而内部仍保持恒温状态。这样,天长日久,由于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热胀冷缩现象,就会发生崩解破碎。图的右面从①~④,表示岩石在受到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以及风吹、日晒、雨淋、小动物破坏等,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由大块岩石逐渐变成碎石、沙子和泥土。成语“水滴石穿”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岩石受到风化作用,最终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就形成了风化壳。图3.16显示的就是风化地貌。
(承转)在许多外力因素中,对地表影响最大、最普通的要数流水作用。
(讲解、分析)
(举例说明)我国是季风气候,在北方,夏季往往多暴雨。尤其是地面缺乏植被保护的地区,像黄土高原,地面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夏季遇特大暴雨时,还容易造成山洪暴发、泥石流等灾害。
(承转)水流不仅会侵蚀地表,而且还会像搬运工一样,把一个地方碎石、沙土带到另外一个地方,这就是搬运作用。
(2)流水的搬运作用(板书)
(让学生读图3.18,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两种地貌在形态和分布上有何差异)
(学生)在形态上,冲积扇呈扇形,三角洲呈三角形;在分布上,冲积扇出现在河流流出山口的地带,而三角洲出现在河口地带。
(教师)冲积扇和三角洲都是由流水的沉积(堆积)作用形成的,为什么会出现在不同的地域而形成两种形态不同的地貌呢?
(学生)这主要是由水流速度、沉积的快慢决定的。当河流流出山口时,一般落差大、流速快,所携带的泥沙在平坦的地带(一般在平原的边缘地带)迅速沉积;而当河流流入下游地带,由于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沉积的速度也变慢了,所以三角洲出现在入海口地带。
(教师)分析回答的很好!河流在中下游地区不仅形成河口三角洲,而且还形成面积宽广的冲积平原。如黄河在中下游地区形成华北平原(也称黄淮海平原),长江在中下游地区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
(承转)流水作用只能在降水多的地区示威,而在干旱地区,就被风力作用所代替了。
3.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一下:风力作用与我们前面讲过的风化作用有何区别呢?
(学生)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受风化的地域也是较普遍的,可以影响到整个地表层;而风力作用的因素主要是风,并且仅局限于干旱、沙漠地区。风化作用形成风化地貌,风力作用形成风成地貌。
(教师)风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
(板书)
(引导学生分析图3.19)让学生思考:流动沙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问题。
(学生)略
(教师)沙丘与流动沙丘的区别,主要是看有没有植被滞阻。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前进途中如果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便沉落、堆积下来,就形成了沙丘或固定沙丘。如果没有植被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便形成流动沙丘。流沙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它常淹没村舍、道路、牧场等。治理流沙的有效措施就是植树造林、固定沙丘。
近年来,春季在我国北方地区常出现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沙尘暴的出现,不能只怪罪于大自然,难道与一些地方的滥砍乱伐、破坏植被、草原、过度放牧等行为就没有关系吗?
请同学们“读一读”——“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一文。
[课堂小结]
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运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活动在受到地表形态的制约和限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地表形态。
●板书设计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风化壳和风化地貌
2.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1)流水的侵蚀作用
(2)流水的搬运作用
3.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